你的位置:论文发表 >> 论文下载 >> 政治论文 >> 资本主义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当代科学内涵

浏览249次 时间:2019年5月08日 16:28
摘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广泛传播的内在要求,更是保持党的先进性、保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必然。十九大的报告强调新时代必须牢牢把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个根本原则,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三化”的当代科学内涵、意义和要求,掌握基本方法、核心、关键和根本点,防止和纠正认识误区,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进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当代科学内涵
文/陈玉萍
新时期推动马克思主义“三化”将会放大马克思主义作为强大武器的优势作用,将会牢牢把握主动权,更是我们党赢得未来的神奇法宝,因此在深刻理解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三化”
的基础上,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三化”的进程,让“三化”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让“三化”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内涵的认识历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认识历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贯穿党的历史波澜壮阔交响乐的主旋律, 也是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主基调。
1938 年10 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被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也随之改变。中国化命题提出初期(1938-1945)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民族特色和民族形式;(1949—1978) 年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由“民族化”逐渐转为“具体化”,马克思主义结合我国具体特点、具体革命实践,进而适用于中国具体环境和具体斗争中; 改革开放以后,“当代化”、“时代化”、“创新化”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新时期新问题需要新观点,不得不强调“当代化”,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也成为了新的要求,一次的科技革命让我们认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也必须“创新化”才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若马克思主义想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则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和中国特点,凸显中国风格,为开辟中国道路、解决中国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思想保障,将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信念,变成一种武器,最终将其变成实践。不能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教条,片面、僵化地去理解和运用。而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有机结合, 架起党的创新理论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着眼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际运用和思考,着眼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大地上发出真理之光。
(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内涵的认识历程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命题实在2009 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从世界的角度看待中国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与世界的实际相结合,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意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指具有与时俱进的优良品质,是不断依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聆听时代的声音,顺应时代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之势,找到理论与时代的契合点,让马克思主义既引领时代的发展, 又不断回应时代变迁提出的问题,同时代特征、时代特发展相互结合,不断丰富自己和发展自身,闪耀时代光芒;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反映时代、迎合时代,也应未雨绸缪,深刻把握时代的脉络和走向。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的认识历程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学界具有六种解读, 其一认为马克思大众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化、民族化、通俗化,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断创新发展过程; 其二认为马克思主义同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与大众文化有机结合;其三认为大众化主要借助宣传手段主动接触人民大众; 其四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分为“化大众”“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三个层次;其五认为大众化便是由深奥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生动具体; 其六认为推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超越政治、经济、文化等所有因素造成的障碍,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化。
在实践论和价值论的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便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的良性互动, 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的价值取向。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践行依赖于人民群众,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的良性互动才能让千百万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信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和需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实现人们自由而全面发展。
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具体化。通俗化即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运用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诙谐幽默的语言,让马克思主义走下神秘殿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迎合广大群众的接受能力和思维习惯。唯有通俗化,才能广泛深入地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才能使得马克思主义得到迅速广泛传播。具体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关注大众需求、聆听人民心声、回应大众关切、解决大众困惑。唤醒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重视人的价值,将“人”放在最重要、最根本的位置。
二、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关系众说纷纭,学者们也并没有达成共识。主要的观点为“三化”之间存在逻辑关系、递进关系、一体两翼关系、并列关系。对三者关系的探讨有助于明确马克思主义“三化”的主旨,明确“三化”内涵。
(一)一体两翼关系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核心和灵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三化”中处于核心灵魂地位,统领时代化和大众化,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对中国化的补充和完善。中国化是内在的蕴含着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意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时代化的过程, 也是大众化的过程,时代化和大众化围绕中国化而展开,他们并不是三个不同  摘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广泛传播的内在要求,更是保持党的先进性、保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必然。十九大的报告强调新时代必须牢牢把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个根本原则,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三化”的当代科学内涵、意义和要求,掌握基本方法、核心、关键和根本点,防止和纠正认识误区,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进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当代科学内涵
文/陈玉萍
新时期推动马克思主义“三化”将会放大马克思主义作为强大武器的优势作用,将会牢牢把握主动权,更是我们党赢得未来的神奇法宝,因此在深刻理解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三化”
的基础上,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三化”的进程,让“三化”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让“三化”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内涵的认识历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认识历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贯穿党的历史波澜壮阔交响乐的主旋律, 也是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主基调。
1938 年10 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被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也随之改变。中国化命题提出初期(1938-1945)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民族特色和民族形式;(1949—1978) 年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由“民族化”逐渐转为“具体化”,马克思主义结合我国具体特点、具体革命实践,进而适用于中国具体环境和具体斗争中; 改革开放以后,“当代化”、“时代化”、“创新化”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新时期新问题需要新观点,不得不强调“当代化”,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也成为了新的要求,一次的科技革命让我们认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也必须“创新化”才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若马克思主义想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则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和中国特点,凸显中国风格,为开辟中国道路、解决中国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思想保障,将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信念,变成一种武器,最终将其变成实践。不能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教条,片面、僵化地去理解和运用。而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有机结合, 架起党的创新理论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着眼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际运用和思考,着眼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大地上发出真理之光。
(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内涵的认识历程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命题实在2009 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从世界的角度看待中国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与世界的实际相结合,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意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指具有与时俱进的优良品质,是不断依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聆听时代的声音,顺应时代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之势,找到理论与时代的契合点,让马克思主义既引领时代的发展, 又不断回应时代变迁提出的问题,同时代特征、时代特发展相互结合,不断丰富自己和发展自身,闪耀时代光芒;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反映时代、迎合时代,也应未雨绸缪,深刻把握时代的脉络和走向。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的认识历程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学界具有六种解读, 其一认为马克思大众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化、民族化、通俗化,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断创新发展过程; 其二认为马克思主义同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与大众文化有机结合;其三认为大众化主要借助宣传手段主动接触人民大众; 其四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分为“化大众”“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三个层次;其五认为大众化便是由深奥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生动具体; 其六认为推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超越政治、经济、文化等所有因素造成的障碍,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化。
在实践论和价值论的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便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的良性互动, 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的价值取向。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践行依赖于人民群众,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的良性互动才能让千百万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信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和需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实现人们自由而全面发展。
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具体化。通俗化即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运用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诙谐幽默的语言,让马克思主义走下神秘殿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迎合广大群众的接受能力和思维习惯。唯有通俗化,才能广泛深入地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才能使得马克思主义得到迅速广泛传播。具体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关注大众需求、聆听人民心声、回应大众关切、解决大众困惑。唤醒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重视人的价值,将“人”放在最重要、最根本的位置。
二、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关系众说纷纭,学者们也并没有达成共识。主要的观点为“三化”之间存在逻辑关系、递进关系、一体两翼关系、并列关系。对三者关系的探讨有助于明确马克思主义“三化”的主旨,明确“三化”内涵。
(一)一体两翼关系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核心和灵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三化”中处于核心灵魂地位,统领时代化和大众化,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对中国化的补充和完善。中国化是内在的蕴含着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意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时代化的过程, 也是大众化的过程,时代化和大众化围绕中国化而展开,他们并不是三个不同  的过程,而恰恰是同一过程的三个不同方面,离开“中国化”的时代化和大众化不复存在, 离开时代化和大众化的中国化也无法实现。三者不是泾渭分明的独立关系,时代化和大众化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进程中与“中国化”复合为一体,中国化为核心、时代化为关键、大众化为基础,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发展, 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
2.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内在动力支撑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探索实践的不断深入和延续,体现了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特征,顺应时代发展规律的特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展现了中国气派,中国作风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保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主体的行为表现
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人民大众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时代化都需要人民群众这个实践主体的行为来把握,人民群众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创新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接受、所运用,运用丰富的事例、多样的手法、生动的语言,迎合人民群众的话语体系,深入群众、扎根泥土,代表大众利益、回答大众困惑。唯有这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才能被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
(二)递进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具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三者并没有共时性地全面铺开,而是随着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从自发到自觉、从自在到自为,从实践上升为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经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不断深入,三化之间存在着认识先后关系,即渐次递进关系。三者之间由相互独立到并驾齐驱的相互区别关系再到唇齿相依的相互依赖关系不断深入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依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调整发展战略, 是革命实践的需要促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入展开,并逐步走向成熟。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任务便会提出,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自觉运用于实践之中,进而实现大众化。
(三)并列关系
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都是紧密联系的整体。中国化关注马克思主义与空间关系的问题, 时代化关注马克思主义发展与时间的关系问题, 大众化关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主体关系问题,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又相互区别、相互独立,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辩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相互对立和不可替代性, 体现了三者之间存在同级并列的关系。
三、全面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当代科学内涵不同形式、不同任务下,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内涵有一定差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新的科学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科学内涵
在内容上,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中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具体化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又要使得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将众多独创性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最终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形式上,形成具有中国特性、中国气派、中国作风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向中国人民靠拢,才能成为中国人民认识历史、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党的十九大表明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定“四个”
自信,坚持继承与创新的原则,在坚持已有成果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实际进一步拓展创新, 这是在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当代科学内涵
正确解读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当代科学内涵, 则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时代潮流、时代话语、时代形式、时代内容紧密结合,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立足中国、放眼世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第一层涵义为马克思主义不断吸收制度、精神、生态等方面的内容,推进理论创新。第二层涵义则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新的时代问题,两层涵义不是彼此独立的两个过程, 而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蕴含的当代科学内涵紧扣时代主题,把握时代脉搏,推动时代进步,把握谋发展这个时代主旋律;抓住促合作之势,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自觉顺应科技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紧密联系国际金融危机、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全球性的问题以及我国科学发展、社会稳定、保障民生等问题,在破解难题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积极调整与时代发展不协调、不适应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破除阻碍时代发展的理论教条和陈腐观念, 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发展进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我们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与时俱进的品格,更高运用马克思主义解读、引领新时代的生动写照。把握新时代不断变化的特点,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核心要义,也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应有的态度。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便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需要依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唯有马克思主义武装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头脑, 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才能真正转变为社会主义改革建设事业的内在动力。马克思主义也可以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检验自我和完善自我;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地回应人民群众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现实,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才可以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的引领和实践的指南。另一方面从价值观的角度解读,走进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信仰观,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至上,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将马克思主义的“异域性”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相融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庙堂之上转化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使之少部人理解、大部分人能够掌握运用,真正内化为群众的信念,内化为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和行动指南,凡事实践便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大力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促使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被人民群众准确掌握,促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并在实践中加以自觉主动运用, 实现人们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新时代,8900 万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该充分发挥示范、带动、辐射作用,使得马克思主义更加接近地气、接近广大人民群众,引发人民群众共鸣,并最终被广大人民群众掌握运用,让马克思主义的“种子”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硕果累累。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前进。
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当代实践路径
如何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新  形势下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三化”过程中突出用户思维、迭代思维、粉丝思维
在马克思主义三化过程中应特别突出用户思维、迭代思维、粉丝思维,用户思维便是要考虑用户的心理,针对不同的群体选择不同的载体和手段, 既要迎合中老年群体渴望传统方式、喜闻乐见的方式心理,如报纸、电视、书籍等等,又要迎合青少年群体渴望快速、便捷地传播手段心理,充分发挥网络的功能,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表达方式多样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生活化,不能自说自话,否则可能流于形式;迭代思维便是不断更新传播工具和手段,与时俱进,保持创新和创造精神的常态化; 粉丝思维就是要充分利用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忠诚信仰的人群, 激发他们的热情和活力,促使其自动自发传播,从而实现社会舆论倍增效应。
(二)创设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现实背景
首先必须构建合理的现实语境,必须迎合大众思维、迎合时代发展需求,选择适合的传播路径,传统与现代传播方式有机结合、扬长避短,体现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探索生动的话语系统和人民喜爱和倾听的文化载体, 使广大人民能够察觉和感悟,获得精神滋养并提高理论水平。群众路线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三化”进程中制胜的法宝,关注民生、以人为本更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切入点、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现实背景便是迎人民群众需求、合人民群众心意。
(三)重视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探索和专业精英队伍的建设
不断推进“三化”迎合时代潮流需要“先行者”,需要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精英队伍,培养马克思主义精英人才,为马克思主义“三化”提供智力支持。精英队伍不仅仅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多视角、多方向的研究和探索,更能够不断地挖掘、利用马克思主义优异资源, 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去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 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志于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理论工作者,发挥其才能、答民所惑、解民所困,为马克思主义“三化”修建一座坚固的、活力充沛的智力加油站。
(四)扩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传播渠道在新时代, 我们必须意识到互联网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的理想平台,充分利用现代化传播渠道带来的新思想、新技术和新的学习交流方式,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特别是必须依靠现代化的互联网多媒体平台和现代化通信手段。首先,必须重视官方媒体平台的作用, 可创建一批专门的马克思主义主题的网站或网页, 认识到马克思理论成果与大众生活实践的密切联系,发挥网络舆情的管理作用,正确引导社会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形态; 其次, 充分发挥多元化的媒体传播手段,重视网络传播内容的大众化、生活化,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渗透于各个领域中,网络传播的内容应适合碎片化阅读、应契合大众的心灵关切、应优化网络传播语言,还要推进网络传播手段的建设和创新,建设互动平台和对话场域,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大众能够感知和理解的个性体验, 以便将具有时代性阐述的理论以快捷的传播速度传播, 营造广泛的传播影响力;最后,借助互联网+ 模式,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进大众头脑,并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积极传承和推广马克思主义, 促使更多的人自觉成为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和实践者。
(五)中国国情与科学理论的有机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有机结合、对中国国情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根本要求。以中国国情为出发点,着眼思考和解决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实践创新,赋予马克思主义新内涵,及时总结人民群众创造的鲜活经验, 切实解决群众所反映的事关全局的重难点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 马克思主义“三化”也被赋予新时代的内涵和要求。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坚持继承与创新, 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应坚持把准不断变化的时代特点, 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坚持思想建党。站在历史起点上,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促使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不动摇,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
参考文献:
[1]时梦芳,肖芳.十八大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述评[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8,(02):40-44.
[2]韩庆祥,陈远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03):176-185.
[3]赵震.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历史经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4]胡映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辩证关系研究[D].
江西师范大学,2012.
[5]李英寅.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实践和推进路径[D].扬州大学,2010.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文发表与咨询

论文发表 写作指导 职称论文 毕业论文 客服联系方式:
投稿信箱:lunww@126.com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5782530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2534308
联系电话:18262951856
点击进入支付宝支付(支付宝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财付通支付(财付通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支付方式---->>>>

论文发表 诚信说明

论文发表 论文投稿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