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310次
时间:2010年9月07日 12:01
杜博
摘要:《史记》“汉兴六本纪”所载的帝王中,我最欣赏的是汉朝第三任皇帝汉文帝刘恒。刘恒是吕后已死诸吕被废后作为安刘的人选被众大臣推上了皇帝宝座的,可以说,刘恒的继位为帝非常特殊,他既不是像刘邦那样自己打天下为自己争得一个皇帝的名分,也不是像更多的继位之君那样仅凭嫡长子的身份顺顺当当的登上大雄宝殿,而是一个公选出来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如此登基的皇帝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孔夫子有言:“名不正则言不顺。”以一般人所理解的儒家的看法,刘恒不是皇帝嫡长子,这皇位是不是总有些不怎么地道呢?但是据我所知,人们可以对唐太宗的即位颇有微词,但还没有人对刘恒的继位横加指责。这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了。这又是为什么呢?以我个人拙见,和刘恒个人的政品人品不无关系,刘恒在政治上的不凡建树与其在做人上的低调沉稳相映成辉,赢得了当时乃至后世绝大多数政治家的赞誉。
关键字:平面皇帝 汉文帝 解析
文学论文发表作为一个帝王,也许有些人认为刘恒虽然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但是他知人善任不及乃父高祖刘邦,雄才大略逊于嫡孙武帝刘彻,冲锋陷阵远让霸王项羽,作为一个皇帝是不是太过于平凡了点?诚然,刘恒比起很多帝王来说,少了很多大人物的传奇性和神秘性,但他的价值也就在这里:他是有汉以来最为平民化的一位皇帝,而且他践行了与他的个性相符合的仁者之政,以德治国也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说汉文帝是平民皇帝,首先在于其对无上权力的冷淡甚至漠视。
自从秦始皇建立封建帝制,皇帝被赋予了无上的权威和尊严,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史,实质上就是一部血流成河的夺权篡位史。秦始皇四处显摆的身影未远,项羽与刘邦分别发出了“取而代之”和“大丈夫当如此”的豪言壮语,就连代表贫民揭竿而起的陈胜吴广,也是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蛊惑下才毅然踏上了革命的征途。搞政治必然要争权利,而最大的权利无疑是皇权。九五之尊对很多人来说都是蒙昧难求的天大诱惑。但是,在汉文帝刘恒的身上,我们没有看到面临皇权之时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和刀光剑影的明争暗斗。相反,我们在年轻的代王刘恒身上看到的是面对皇位时难得的淡定、从容和坦然。
诸吕剿灭后,不是皇储的他被推举为皇帝,可以说是天大的馅饼砸在他的头上。这等好事,换成一般人会是怎样的惊喜若狂?刘恒是怎么做的?听说迎立自己为王,竟然说:“寡人固以为王矣,又何王?”可见,虽然身为皇子,但他对皇权并没有放在心上。当然,在卜卦确信无疑后,他也是开心的,说明他也并没有视皇位为洪水猛兽,皇位对所有政治人都有吸引力,刘恒不可能例外。刘恒之所以成为刘恒而不是他人,在于他对待皇位的态度和行使皇权的方式。
皇帝宝座是人人都想做的,有的人不仅想做,而且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去争取,不管是不是他应该得到的,不管自己会面临多大的危险,付出多大的代价。刘恒虽然也喜欢皇帝宝座,但他清楚皇帝宝座不仅是金银台,也是陷人坑,弄不好好会搭上身家性命,吕刘相争刚刚平息不久尤其是政治敏感时刻。所以,刘恒并没有为突然到来的喜讯重婚了头脑,他再三推辞,才在代表天意的众臣的一再请求下同意登基。有人会认为这是一种政治姿态,你也可以这样理解,但是你如果考虑到当时险恶的政治环境,考虑到吕后剪除刘氏阴霾并没有散尽,你就能够相信这种姿态里面包含有不容小视的真实性。退一步讲,这种姿态和武则天后来大搞劝进表的丑陋做作全然不同,刘恒全然并没有计划过这个皇位,他是身不由己的被历史的洪流推上政治的中心。也许会有人认为代王即位前就以孝德闻名,就是处心积虑的包装,是为了以后的皇位做设计,是属于能在危险时刻韬光隐晦的最善于使用智谋的人,结果如他所愿了。
在众臣倡议立太子时,文帝竟然推崇上古的禅让制,要让帝位于他王。在父承子袭早成定制深入人心而自己权力早已稳定下来的情况下,难道文帝还需要如此做作吗?显然不是。是不是因为文帝因为自己是海选出来的皇帝而具有的一种补偿心理的作用?也许有那么一点。不过要说明的是,文帝是少有的能把自己的政治风格和政治路线贯彻到底的极少数封建帝王之一,后世唐太宗也不能与其相比。他的临终遗诏通透的看待生死,主张薄葬,反对重服,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完全看不出大汉帝王的架子。汉文帝身居帝位,其毕生的政治举措无可争议的表明,他一不贪恋权力,二不滥用权力,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朴实的风格,他以自己的行为对仁德孝道作了最好的诠释。
学报论文发表说汉文帝是平民皇帝,其次在于他的俭朴生活作风、亲民仁政政策、刘恒几乎从来不像其他威名显赫的帝王那样,以手中无上之权,谋个人一己之私。他曾想建一个亭台,但计算了一下,要花掉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就打掉了这个念头。他还把朴素的作风带到宫中,自己穿粗布衣,还令宠幸的慎夫人衣摆不能曳地,蚊帐不文縤,霸陵不用金银装饰,没有丝毫贪图享受的意思。试想一下,秦始皇修长城,修阿房宫,修陵墓,那是何等规模,那要花掉多少人力物力财力,汉武帝造金人,造承露台,搞封禅仪式,大规模的出兵匈奴,又要花费多少人力财力,他们那样做的动机又是什么,不尽是江山社稷吧?他们可曾考虑过普通百姓的生活?在《本纪》中,我们看到刘恒是怎样使用自己的权力的,他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来使用自己的权力的。当时统治者为了加强对人民的钳制,执法严苛,有人犯罪,动不动就实行肉刑连座甚至诸九族加以惩戒,好像不如此就失去了皇权的尊严。文帝作为权力的最高掌控者,却反其道而行之,除肉刑,废连座,甚至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奴婢的人身自由,禁止随便践踏奴婢生命的行为。这种做法在今天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在那个年代确实相当不容易,可以说是了不起。淮南王造反迹象明显,依法当弃市,文帝不忍加害,只是废勿王,但依旧让其子袭封为王。后来李世民是怎样对待他的侄辈的?还不都杀害了。刘恒就是抱定了这样的治国理念:仁德孝道。就算是对于异族匈奴,也是实行了怀柔的和亲的政策,被迫出兵也是到边境即止住,不会深入敌境。没有文帝苦心经营打下的根基,怎可能有武帝时的大汉声威!
缇萦救父的美誉一半要归于文帝的仁德之政,给与奴婢一定的人身自由也是难能可贵的,数量最多的广大农民也从文帝的一以贯之的重农政策中受益匪浅。难道这一切还不足以给与文帝应有的评价吗?
作为一位封建帝王,文帝令人称道的另一个地方在于他的责己精神。对普通人来说,几乎都是严于律人,宽于待己,更何况是一个帝王?历史上很多帝王都养成刚愎自用的执拗性格,不仅不会反省自己的过失,即使是有了错误他也不承认。文帝在这一点就表现得非常开明。他不止一次地反省自己,甚至当众检讨,从即位到离世,多次说到自己不佞不德,民众遇灾天象有变时就会把责任拉到自己身上。司马迁在写到很多帝王时(远古时不算)都是不虚美不隐恶褒贬并举的,项羽刘邦秦始皇的人性弱点都遭到太史公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唯独在文帝本纪后,太史公写下这样一段话:“孔子言必世而后仁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诚是哉言!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与今。呜呼,其不仁哉!”可见,对于文帝,连太史公也只有再三慨叹了。 论文发表交流
文帝的出现也不是一个绝对偶然的现象,是有着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个人家庭原因的。秦王朝的暴政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农民大起义一定给幼年的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像,而刘邦和陆贾关于马背打天下和马背治天下的回声还萦绕在文帝的耳畔,吕后剪除诸刘的行动和刘邦君臣“非刘氏而亡,天下共击之”的誓词促使刘恒担负起安刘的重任,他就是作为安刘的最佳人选登台的。同时,汉朝刚从战争的废墟中建起,久经战争的百姓迫切需要安养生息,谁也经不起大的折腾,虚弱的国力需要当政者把目光转向农田。文帝本人又是皇室中公推年长有德的代王,是施行仁政的最佳人选。所以,汉朝之与汉文帝,是一次绝妙的婚配。
参考文献《史记•孝文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