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刚
(凯里市第九中学,贵州 凯里 556000)
摘 要:九年制义务教育使用信息技术教育的必然性。多媒体教学弥补语文教师教学的差异性,更是艺术的享受。
关键词:教学差异;多媒体教学;优越性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让弱势群体的农村孩子、进城务工的子女享受到真正的教育公平,这是天大的喜事。可它仍然会有它自身的负面效应,在现实社会中,有的小学生连名字都写不全,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他还理不清,可因为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他也便堂而皇之的进入中学的课堂,语
一、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差异
(一)口语表达技能的差异在语
多数农村教师朗读时感情不流露,表演艺术的细胞缺乏,普通话不标准,朗读示范中可能读好叙述类的文章,而难以读好议论类文章,或者能读出好温庭筠《望江南》的婉约柔情,而难以读出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豪迈之情,萧乾《吆喝》一中北京风情民俗“磨——剪子嘞,戗——菜——刀。”
(二)三笔字、简笔画技能的差异
教师的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写得好看不好看在教学中很重要,孩子的模仿力很强。黑板上的字体学生要模仿,作业本的批改字体学生更是容易受影响。大部分教师能写一手规范字,但离好字就差远啦,还有部分教师字写得很一般,根本不能成为学生的楷模。初中语文课本附有硬笔书法,颜体书法,王羲之书法,唐朝狂草书法可供学生欣赏、临摹,可每个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的时候也能言传身教吗?课堂上教师能根据课文内容随手简笔画,直观性教学能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可又能有几个教师随手就会画呢?
(三)教师本身也存在知识面广博的差异
语文教师不可能个个是全才,不可能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不可能棋、琴、诗、书、礼、仪、画样样精通,仅凭个人的才能不可能教好语文,正如《小石潭记》中柳宗元所描述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描写可谓生动形象,当学生问什么是“卷石底”, “坻”、“屿”、“嵁”有什么不同?老师本来没见过这种景象,也不清楚这些词之间有什么区别,又怎么跟学生说景物描写栩栩如生呢?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师在口语表达、书写、绘画等教学基本技能上存在着根本无法弥补的差异。
二、信息技术能优化课堂,缩短语文教师技能上的差异
(一)信息技术可以弥补口语表达上的缺陷
情感的产生往往来自于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形象。多媒体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借助语音、图像、影像、文字等媒体创设情景,对学生进行感官上的刺激,使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语文中有许多优美的、令人心驰神往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篇目,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如表现老北京民情风俗 “磨——剪子嘞”、表现苏试豪迈情怀句“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的词句,借助于影视形象再阅读,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感受到语句的音韵美和形式美,对语句的内涵理解也会迎刃而解。
(二)网络资源可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
网络里有丰富的资源,通过网络,可以找到很多弥补因自身缺陷的资料。就算简笔画再好,也不能形色兼俱把所想表现的图案表现出来。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前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上课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沙漠中绿草如茵、胡杨林立、花团锦簇的景象画面,诱导学生联想过去的仙湖罗布泊和现在却已经是千疮百孔、惨不忍睹的魔窟的罗布泊,鲜明对比能激发学生寻找变化的原因,找到因为人为的破坏,致使沙漠化扩张,青海湖湖水也在下降,陆地向湖中延伸,月亮泉水缩小,也有干涸之势。作者的忧患之情能触动学生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的潜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极大限度地促进资源共享,缩小因教师个性差异而带来的语文教学的差异。
三、信息技术使语文课堂成为一个艺术享受的殿堂
(一)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不仅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朱自清《春》时,以春花烂漫、春草青绿、春雨绵绵、春风吹面不寒的画面放映为主体,以优美的音乐为背景,在此情境中欣赏名家的朗诵,自然是十分轻松愉悦。在这样一种艺术氛围中学习,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随着老师的引导去细细品味,认真揣摩。学生不只是在学习,也是在接受美术、音乐、朗诵等多方面的熏陶,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二)再现情景,渲染气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突出重点难点
理性的思考总是基于感性的认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总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桥之美》《紫滕萝瀑布》等写景写物的文章,岳阳楼、洞庭湖、滁州城、北大荒、江南水乡、等各种地方特色教师不可能都都游览过的,对紫滕萝等植物也不可能观看过,教师都是这样啦,何况学生呢?当然,学语文的主要目的不是看风景名胜,也不是为了要识别所有的动植物,但若是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再现一帧帧优美风景的画面,再加上导游般的流利的解说,使学生仿佛置身于风景胜地,上这样的语文课学生感觉是在旅游。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再来理解作家所写的文章,肯定更容易。
(三)加强引导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学不但要以学生为主体,而且还要使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上文提到的《生物入侵》《奇妙的克隆》等文章的教学,学生好奇心强,喜爱探索新鲜事物。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创设出一种神秘氛围,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科学的奥秘,再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一一揭示课文涉及的科学现象。这样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课文,既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培养了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和能力。
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学生就会感到:语文课堂不仅是一个学习语文知识的课堂,而且是一个美术、音乐、书法等多种艺术享受的殿堂,是一个戏剧、建筑、园林等综合艺术享受的殿堂,是一个科学探索创新艺术的殿堂。
(四)多媒体深入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现代教育特别重视素质教育,即重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同时也是培养能力的过程,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而趋于独立,最终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成为在学习上独立自主的人。语文科的任务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传授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言能力;另一方面,提高思路水平,扩大知识视野,丰富文学素养,锻炼性格意志,培养审美观念等。而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能起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促进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力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总之,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一部百科全书和多种多样的教具,也为教师提供了直观、形象、高效率的教学手段。它增加了教材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为他们的语文学习、智力培养、素质提高提供了有效途径,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从而有效地促进了中学语文的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