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419次
时间:2010年9月06日 07:40
李伟
【
论文摘要】事业单位是我国公共部门的机构之一,在现代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财政职能的转变以及经济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化,单位资金来源由单纯靠财政拨款转向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同时,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和财政改革的需要,事业单位逐步走向社会,进入市场。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做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本文将对如何做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从六个方面展开讨论。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随着财政职能的转变以及经济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化,单位资金来源由单纯靠财政拨款转向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同时事业单位也逐步走向社会,进入市场。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做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本文谈以下几个观点。
一、 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财务观念
事业单位要变封闭的、静态的、零散的财务管理为开放性、动态性、综合性财务管理,对以资金运动为中心的财务活动进行合理规划和控制,对各种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优化组合,实现内部条件、外部环境和经营目标之间的动态平衡,同时协调好与投资者、债权人、国家政府、内部职工等各方面的财务关系,各级经营管理人员必须牢固树立竞争观念、货币时间价值观念、风险观念、法制观念、信息观念,从整体最优化出发,进行各项财务决策,在动态中实现对生产经营的导向、调节和控制,最终实现财务管理目标。
二、 明晰财务管理职能,强化财务预算管理
经济论文发表采取措施避免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职能相互重合,改变“重会计核算、轻财务管理”的状况,以及实行会计集中结算后,单位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职能都转移结算中心的认识偏差。要加强宣传,进一步明确无论是否纳入会计集中结算,会计主体不变,财务管理的责任仍由单位自己承担的制度规定。财务部门应根据单位的特点,对支出结构进行科学分析、预测和论证,搞好支出结构的优化设计。
预算资金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核心,事业单位的预算资金,是事业单位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是事业单位向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物质保证,也是国家为社会公益事业提供的无偿供给资金。要改变使用单位不重视资金使用效益的状况,逐步向企业编制生产费用和成本预算的方法靠拢,制定各项费用的消耗定额,彻底改变目前的状况。
第一,国家应当保证事业单位必要的预算开支,使事业单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得到落实。而不是使事业单位放弃主要业务去搞创收,如果是这样,设立事业单位就没有任何社会意义了。
第二、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和核算的中心是国家拨入的财政资金,其管理的力度是任何时候都要加强的,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编报预算,经核实后,按进度拨款和使用,在运用中,按财政规定的项目使用,不允许超支、透支和有任何形式浪费。特别是严格制定国家投入事业经费的专人专帐重点管理和使用的制度和办法,在国家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的前提下,各单位应制定相应的具体的管理办法和措施,以保证国家资金的合理使用。
第三,事业单位的国家拨入资金应该是财政监督的重点。国家资金是纳税人无偿对社会的贡献,它使用的正确与否是社会评价财政监督和管理好坏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家的审计、财政的日常监督和检查的重点应是事业单位国家资金使用情况,以保证国家资金的合理使用和发挥作用。
第四,国家给予事业单位的预算资金必须与事业单位为社会所提供的服务相适应。给予过大,造成浪费;预算过小,事业无法开展,造成人力、物力和技术的浪费。特别是一些为社会服务的比较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如无资金保障,工作不能正常进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甚至危害政权稳定。
三、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新闻类论文发表目前,国家已经实行了一系列财政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但是制度的实行能否落实还需要时间的考验,目前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中仍然存在问题,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仍然存在,因此,要采取措施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首先,事业单位应该积极实行政府采购制度,落实政府采购的执行情况如果事业单位大规模采购固定资产,应该使用招标投标的形式进行采购,这样可以减少采购经费,也可以增加采购的透明度,减少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政府可以通过政府采购加强经济核算,减少财政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其次,固定资产采购完成以后,事业单位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减少资产浪费现象的发生,要及时对固定资产进行盘查,按照规定记录固定资产的增减、内部转移以及报废清理情况,加强保养工作以及维修工作,降低非正常损耗。
四、健全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不少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缺少内部制约和监督,未建立相应的会计控制制度,财审职务不分开,会计监督弱化,造成单位会计信息失真。事业单位不准确或失真的会计信息将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和国家宏观经济调控造成危害。为了规范单位的财务行为,强化自我约束,加强财会机构的内部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会计法》及《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要求,事业单位必须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涵盖单位内部的各项经济业务、各个部门和各个岗位。要明确内部各单位和部门的职能性质、各部门及人员应承担的责任范围。在财务机构内部,明确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要合理分工,建立岗位责任制。对于各种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的填制、登记、审核、保管都要有明确的分工,各项核算工作都有专人负责。会计人员要按照《会计法》的规定,正确运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准确核算经济业务,落实审核、复核制度,正确地反映事业单位各项经济业务事项。
五、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成本核算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逐步面向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政府职能转变,筹资渠道多元化,业务活动和业务支出日趋复杂,有的业务活动还具有经营性特点,单位的资金量有较大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事业单位应建立成本核算制度,参照企业成本管理方式,制定适合自身的内部成本核算方法,确定成本计算对象,设计成本项目,加强内部成本核算,减少各种费用开支,提高经济效益,但要将经营活动和事业活动的成本核算分开进行,正确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
六、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论文发表期刊汇总 事业单位要结合单位具体情况,对会计人员加强培训。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组织会计人员参加政策法规、业务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和学习,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大力培养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使会计人员懂法律、会电脑、技能强、业务精。
【参考文献】
1、滑艳 李莉,《浅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新思路》,农场经济管理,2008年4月。
2、迟福林,《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外文出版社,2000版。
3、杨杏敏,《财务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版。
4、赵佩荣 姜青梅,《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几点做法》,中国农业会计,200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