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炜
(杭州市浦沿中学,浙江 杭州 310053)
摘 要: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强调师生的共同参与,互动碰撞,其中往往会迸发出学生思维的火花,如果教师善于发现、把握和引导,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数学思维,使我们的数学教学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本文针对数学课堂非预设性生成资源的处理方式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思考,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以期达成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非预设性生成资源;数学思维;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非预设性生成资源”利用的现状
(一)教师对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挖掘不够
不少教师在“教”的动态课堂中,只注重预设和预设生成的资源,潜意识里排斥非预设性生成,或对学生的疑惑置之不理,或对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甚至对学生的创新漠然处之,缺少把握学生的非预设性生成资源意识和能力,不仅丢失了课堂的许多亮点,而且浪费了宝贵的动态资源,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数学思维无疑是极其不利的。
(二)学生参与度不高
由于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一些教师不敢、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惟恐一发而不可收拾,于是课堂上总是老师一个人滔滔不绝的讲,下面的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偶尔有学生举手对某个问题发表一些个人看法,老师还不能接受,把学生的这种直觉思维视为“异端”,大声喝斥,要么说学生是“胡思乱想”,或者给其扣上一个“扰乱正常教学秩序”的大帽子,……好端端的一个直觉思维就这样被一棒子打死了,扼杀了学生的思维。教师提问的内容简单化,无趣化,教师的答案标准化以及教师对学生的疑惑漠视,导致了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的原因。
(三)教师漠视“非预设性生成资源”,导致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发言的氛围不够,对教师给出的知识不能深思;偶有学生课堂提问,
怎么来扭转和改变这样的现状,必须从改变教师的“教”入手。那么,教师该如何来有效处理“非预设性生成资源”,我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提出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二、课堂教学中有效处理“非预设性生成资源”的策略
(一)挖掘生成性教学内容 吸引学生注意力参与
吸引学生注意力参与,就必须注意捕捉学生的疑惑需求,适度调控预定的教学内容,对生成的教学内容进行挖掘。
由于个体差异,学生们的学习能力不可能整齐划一。因此,要求教师对学生有创造性的见解,甚至是“异想天开”,在给予辩证地评价和鼓励的同时,发表自己的见解,纠正自己的“成见”,适时地“忍痛割爱”改变自己精心预设的教学流程,让课堂真实而自然。
例如九年级(上)第三章目标与评定最后一题:
学生得出结论,校对答案后,总结解题步骤:1、画图,找清楚起始点;2、利用母线,半径求出侧面展开图的圆心角度数;3、利用三角形计算公式求得答案。
学生的总结很到位,此时教学完全按我的课前预设进行的,正当我准备鸣金收兵,转到下一道题目时,一只手举在那里。这是一个中等生,基础不够踏实,但是喜欢钻研难题。
生A:老师,我发现若轴截面是正三角形,展开圆心角是180
师:太好了,会动脑子。
生B:那如果展开圆心角是锐角怎么办,钝角呢?
师:那我们就选特殊角试一试?谁来将圆锥侧面展开的扇形圆心角编成锐角与钝角?
学生脑子里“闪烁”着睿智,会在任何一个不经意的时刻,跃然而出。教师要结合课堂实际灵活地删减教学环节,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恰当地处理学生的“节外生枝”,耐心倾听学生的不同看法,为课堂的有效生成开拓出广阔的空间。
(二)巧妙变动教学环节 激发学生思维创新参与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往往喜欢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形成一种“线性序列”,唯独少了必须的思维冲突和思维训练。当教学活动不能按照预设展开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乃至放弃教学预设,创造出新的推动教学动态生成的流程。如,下面这案例是上一案例的延续,本以为学生完成上述习题,熟悉解题过程,超额完成目标,那就可以顺利进行下一环节,哪知:
生A:老师,如果蚂蚁在表面爬两圈是不是展开两次?
我发现几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已经开始讨论,我索性就让A生上来演示。我惊奇地发现,他居然制作了一个模型,给我们展示了他的想法。此时,我想:绝不浪费学生们如此高涨的学习热情,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是该让学生提出更多问题的时候。于是,同学们在A生的刺激下,提出了很多问题:如,让蚂蚁爬到PA的中点;蚂蚁在底面半径为1,高为2的圆柱表面上爬2圈,求最短路径长;更甚至让蚂蚁在烧杯形状的圆柱里爬行,从里爬到外面,求最短路径。
这节课的预定计划并没有完成,但是,下课铃声响起时,我和学生都回味着课堂里的每一分钟。
(三)捕捉意外资源 关注学生的情感参与
捕捉意外不确定资源,待机升降预设教学目标,注重即时的教学目标落实
当学生听课时双眼放光,想问题时旁若无人,讨论时争当主角,发言时有理有据,这才是有效学习。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生的学习状态、自创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时候,目标就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的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教师就要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
如,九上第二章2.4节二次函数的应用节前语:
学生们很快得出答案,但一部分同学做得不够好。结合实际情况,我将题目加了一条线,再练习。
这次学生的正确率比较高,按照课前预设,我可以进行例题讲解了。此时有个学习成绩并不突出的,甚至平时上课会开小差的A生激动的站起来,
生A:老师,我发现一个规律,可以提高求解速度:我们只要让总长度除以2,再将答案分别除以窗框的条数,将两个解答相乘就是所求的最大面积。
全班同学包括我都愣住了,从来我们的教学到第一步就止步了。今天是因为掌握情况不理想,我才在图形中无意识添加一条线段。
师:真的吗?不防我们再试一试?再添两条。
用两种解题方法求解,显然A生的方法更简单。大家情不自禁的给与掌声鼓励。
此时,A生也特别自豪,后半节课程学习的特别认真与自信。
数学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大胆展示自己,主动参与与他人合作、交流,正是在这样的个体和群体的互动中,学生往往会以意想不到的“表现”表达和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弥补教材中无法呈现的生成性资源。
(四)捕捉学生的错误资源 扩展学生的思维
捕捉学生的错误资源,在感受错误中深化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在数学教学中,对待学生解题时出现的错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犯错,用“资源”的眼光平和、理智地看待错误,并辅之以策略,让学生在辨错、改错中感悟道理,领路方法,发展思维,实现创新,让“错误”发挥它最大的价值。
解分式方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忘记检验,教师可以让被试者(常忘记检验)上黑板演示,而且每一次都叫该位被试者。如此,被试者与观察者都牢记了检验这步骤。
教师应该善于捕捉非预设性的动态生成性资源,应该有开放性地胸怀和意识,依据学生实际和教育目的妥善处理,教师,要勇于直面学生的非预设生成,积极的对待,冷静处理,把学生的非预设的生成变成自己的教学资源。
四、有效处理“非预设性生成资源”的实践反思
经过实践,我欣喜地发现: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浓厚了,参与意识增强了,以推理为重点的思维训练,已转换为重点的语言表达,以形象为重点的内涵感悟,都得到了发展和延伸。但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的不一致,并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课堂学习;非预设生成资源的运用,势必使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无法完成;非预设生成资源针对性太强,对后续学习帮助不大;非预设低价值生成资源的辨别有困难。
五、结束语
数学课堂教学呼唤充满创造性的鲜活课堂,只有足够的意识加上良好的时间,才会具备随机处理的能力;只有及时调整课前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为学生生成提供条件,鼓励生成,才会出现更多的生成时机。只有在“预设”的池塘里,不断注入“非预设生成”的源头活水,科学处理好预设与非预设的关系,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使数学课堂更具魅力。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2003,(9):3-8.
[2]陶家友.让“动态生成”在“精心预设”中自然流淌[J].中学数学教学,2012,(9).
[3]龙安邦.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J].现代教育科学,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