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楠
(泉州七中,福建 泉州 362000)
摘 要:2011年福建语文高考《考试说明》明确要求:写作“应严格遵循相应的文体要求”,这个改变令我眼前一亮,我们的作文训练由随意挥洒变成严格规范,这对学生来讲无疑是件大好事。须知好的文章是由好的选题、观点、架构、文采等共同构成的,缺一不可。而学生丢失基本训练就直接恣意挥毫,是有悖于认知规律的。
关键词:语文教师命题;日常议论文;写作训练;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在学生的作文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一)结构格式化
学生看了几篇范文,就欣欣然地仿作“并列式”的议论文结构,考虑的只是形式像与不像,而不是内容是否通顺合理。导致文章千篇一律、没有个性。于是改卷时看到满篇都是分论点一、分论点二、分论点三,经得起推敲的却不多。
例如写“挫折”话题,有个学生并列式的结构为:
挫折是明灯。挫折是垫脚石。挫折是助推器。
“挫折”改成“理想”,仍然照旧:
理想是明灯。理想是垫脚石。理想是助推器。
虽然其他学生还懂得变换一下,但是大部分学生选择的词语也通常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并不是非常准确。“挫折是明灯”这样似是而非的话,在学生作文中还是很常见的。
(二)不能学以致用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学生能在网络等各种渠道能接触到的信息量非常庞大,但是在写作的时候却经常哀叹“没有材料”。比如,写挫折逆境,就经常看到司马迁的身影;写英雄,非项羽不可;写清高,必然祭出陶渊明这个法宝。这说明,虽然信息量巨大,但是学生却没有真正消化理解,不能学以致用。他们总是在故纸堆里找材料,去炒冷饭,所以不够新颖,在时代不断变化的情况下,甚至与时代脱节了。
(三)缺乏思辨性
议论文的精华就是在思辨上,什么是“议论”?议论就是用逻辑思维去证明某个观点,辨清某个事实,让自己的观点令人信服。如果没有思辨性,议论文就没有力度,达不到说服别人,证明观点的目的。这一条恰恰是是许多高中生作文缺乏的,也是最致命的。议论文没有思想,就好像花朵没有根,如何深刻,如何高分?比如下面的作文材料:
米饭放久了会发霉,可是酒却越酿越香。
比较一般的立意为“量变引起质变”,“时间能改变一切”。写这样的普遍真理本身肯定没错,但是也表明学生对材料缺乏深入思考,没有看到材料本身蕴含的更深更准确的含义。进一步看,如果写“环境对人的影响”,“做事的方式方法”等,就更有内容可想、可写了。
学生的作文出现以上的问题,老师能做什么?
在实践中,我获得了一个结论:教师的作文选题可以影响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
我们为什么要写议论文?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和矛盾需要解决,在解决中,将产生许多不同的立场、思想和观点,而提出自己的立场、思想和观点,就是写议论文的动机,说服别人则是议论文的结果。
过去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审题、结构、文采方面。辛辛苦苦上完课,然后就留一个诸如“宽容”、“自信”、“水”此类宽泛的话题给学生,学生绞尽脑汁完成的作文看似规矩,却缺乏自我。学生写得辛苦,老师批得也辛苦。随意选题,会使我们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那么什么样的选题比较适合我们训练呢?
二、好的议论文选题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应让学生有话“要”说
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说”。传统选题注重让学生有话“可”说,学生很被动;我们要让学生“有话要说”,这样学生就会很主动。
为了让多数学生有话“可”说,很多教师都把作文题目设置的非常宽泛,以求达到“不难为学生”、“不在审题上设置障碍”等目的,我以为这理念在平时的实践中是不应常用的。如高考作文题“四季”,如果放在平时做议论文训练,学生一定能写八百字,但真正有价值的观点有多少呢?大多学生会把能想到的有关“四季”的内容拉拉杂杂地拼凑上去,猛一看有个样子,细研究却经不起推敲。有很多话“可”说,但能说好吗?
(二)应有针对性
议论的话题宜小不宜大,让学生直接面对观点,建立逻辑,毋需在审题上“猜谜”,就可以把有限的精力放在论辩上面。
议论文真正精彩之处在于论辩过程,而非一定要有一个新的观点。与其让学生一直探求与众不同的立意,还不如训练他们的论辩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这才是一本万利的教学。
(三)应有思辨性
美国高考作文SAT评分标准中,有批判性思维原则,近年来,福建省的语文领军人物也逐渐发觉中学生作文思辨性的缺失。如果能给学生一个犀利的命题,学生在立论的同时也在准备驳论,尽量滴水不漏,这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很有好处。
(四)应有可比性
宽泛的作文话题无法真正做比较,例如《水》,面对这样的话题,学生的立论岂止千百个?即使有优秀范文也无法让学生很确切地明白自己作文的差距在何处。立意?材料?语言?文采?结构?所以学生经常看完范文便大赞作者有才,但水平差距过大,优点并不具体,他们不知如何效仿,于是只能“羡慕嫉妒”其文采,“恨”自己无可奈何。
经过多次探索,我发现辩论式的命题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讲《三国演义》后写《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讲《论语》后写《我愿活在治世/乱世》;讲《陈情表》后写《尽忠?尽孝?》,讲时事评论题型后写《领导应不应该先走》……
在学生的作文里,我看到了他们的青春热血,看到了他们的理性思考,看到了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他们的文章毫不作伪,可以对曹操崇拜得五体投地,也可以骂得狗血淋头;既有人期待生于治世一展抱负,也有人愿作乱世中的烽火英雄;既有对“国家”的忠贞不二,也有对“小家”的责任和承担;既有对领导先走的尊敬理解,也有对“特权”人物的否定批判……
他们列举出的材料“新”且“近”,切中要害,即使是最幼稚的文字展现出的也是一个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青年的面孔;他们立场坚定地申辩自己的观点,努力论证自己的正确,没有矫揉造作,思想花朵自然傲然开放;经过简单的指导,他们很快就整理出了形神皆备的文章,并在课下互相借阅和探讨,一争高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素质教育时期,我们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