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116次
时间:2021年6月01日 15:49
年,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大背景下,为保证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应结合新形势和工作实际,在保障学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前提下,依照“强三性”要求,密切联系群众,探索构建劳动教育体系、优化劳动教育途径、澄明劳动教育新意蕴,有针对性的指导志愿服务工作,同时,对标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是基层人民群众的需要,开展形式多样,具有高校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
“强三性”的定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的群团工作会议上,明确了新形势下做好党的群团工作的重大意义、重大原则、工作重点和需要采取的改革创新重大举措,强调要切实保持和增强党的群团工作和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为党的群团工作与时俱进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做好群团工作有利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高校志愿服务“强三性”的作用
以西安邮电大学为例,在强“三性”基础上,加强群团组织的指导,培育并发展高校志愿服务组织,有利于精准对接大学生志愿服务和需求,完善服务体系构建,建立共享服务平台,明确志愿服务活动及对象,确保志愿者人身财产安全保障,提升志愿者劳动能力。实践中要坚持高校党委领导,服务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发展中深化高校共青团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要持续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兴趣、热情和希望,扩大志愿服务有效覆盖面,在“有意思、有内容”活动中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统一;稳步培育志愿者骨干队伍,提升志愿者综合素质,优化志愿服务组织人力资源;强化服务体系,夯实志愿服务基层工作力量,畅通信息的互联互通渠道,确保志愿服务信息规范、共享,推动高校志愿服务制度化发展。
“强三性”背景下高校志愿服务所面临问题
疫情期间,在高校青年志愿者线下服务实现困难的情况下,如何丰富线上志愿服务途径,开拓线上志愿服务平台,形成线上志愿服务常态化。
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对象不够明晰,志愿服信息来源渠道不规范,部分社会组织利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进行其他商业行为,造成不良影响。
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存在选择服务对象两极分化现象,志愿者普遍倾向于社会服务,对校内服务缺乏兴趣与热情,如何调动大学生志愿者立足学校,发挥主人翁意识,拓宽志愿服务思路尤为重要。
郝 磊
(西安邮电大学校团委宣传部 陕西西安 710000)摘 要:本项目以西安邮电大学为例,旨在探索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过程中,如何在“强三性”基础上,结合学校办学优势,专业特点,在做好现有志愿服务项目的基础上,积极与所在辖区政府、学校周边社区取得联系,拓展线上服务形式,打造本校志愿服务品牌,将“立足西邮,服务社会”落到实处,创新学校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新思路,同时在志愿服务中弘扬劳动精神,加强新时代高校劳动养成教育。
关键词:强三性;志愿服务;青年志愿者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安邮电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研究项目”。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激励措施有待完善,连续性和持续性不够,高校如何建立完整的志愿服务奖励机制,确保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
高校青年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缺乏健全法律保障人身及财产安全,高校如何与当地政府、志愿服务组织者、志愿服务对象进行沟通协商,确保志愿者人身财产安全。
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疫情期间,学校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正确认识”,结合疫情防控各项工作要求和学校工作实际,坚持“安全第一、就近就便”原则,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积极发挥新媒体的作用,招募相关专业志愿者,拓宽线上志愿服务平台,丰富线上志愿服务途径,如云教学、云直播、云慰问,探索“互联网+志愿服务”新模式,为线上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学校指导青年志愿者紧密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结合学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现状,进一步规范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管理,促进与当地政府、周边高校共同建立志愿服务共享平台。明确服务对象,筛选服务信息,甄别志愿活动性质,让志愿服务落到实处;同时,通过劳动教育,引导大学生增进劳动体知、深植劳动情怀、锤炼劳动品质、养成劳动习惯,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丰富校内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和激发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校内志愿活动,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为青年志愿者在校内提供个性化发展的平台,指导并鼓励青年志愿者积极策划组织相关志愿服务活动。同时,提高学校青年志愿者个人素养和服务意识,正确对待各项志愿服务活动。
探索建立完整的学校志愿服务奖励机制,促进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开展。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志愿服务系统,及时记录志愿服务时长,通过激励章、志愿服务证书、志愿服务成果展等形式做好志愿者激励保障工作。
结合我校实际,探索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各项公益志愿服务活动,与当地政府及服务单位积极取得联系,为青年志愿者购买相关保险,保障人身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张勖.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中美比较的视角中国高教 研究
习近平对群团组织提“三性”要求:政治性放首位.中国新闻网潘玉驹,陈文远.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改革的实现路径[N].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