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获得性类B抗原 ABO血型鉴定 反复输血 教学论文发表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75岁,因“间断出血、黑便伴头昏乏力3年,再发头昏、乏力3天”到我院就诊。门诊急查血细胞分析:RBC:1.52T/L HGB:35G/L WBC:4.6G/L PLT:151G/L。门诊以“失血性贫血”收入院。既往有消化道出血病史。临床主管医生拟于输血对症治疗,输血申请单上记录该患者O型RH(D)阳性曾多次输血,因该患者多次输血,输血科工作人员首先运用试管法进行血型鉴定。 正定型试验中患者红细胞与抗A血清无凝集,与抗B血清凝集(+),与抗D凝集(4+);反定型试验中患者血清与A型标准红细胞凝集(2+),与B型及O型标准红细胞均不凝集,正反定型一致,此次血型鉴定应为B型RH(D)阳性。该鉴定结果与临床医生记录不一致,重新开启一组抗A血清抗B血清定型试剂,将患者红细胞用生理盐水洗涤3次后配成悬液,严格按照临床操作规程重做鉴定,并在反定型试验中加大患者血清量,结果显示正定型仍为B型,反定型为0型,正反定型不一致这说明患者血型存在异常现象,可能存在获得性类B抗原,需进一步做血型血清学检查。血型血清酸化试验[1]:用0.1mol/L盐酸调整患者红细胞PH至6.0,酸化后红细胞上的类B抗原不与抗B发生凝集,提示有获得性类B抗原存在的可能;吸收放散试验:可以放散出大量抗B;唾液血型物质测定:患者唾液中含有H型物质,说明患者为分泌型;唾液中分泌物质既不含A物质,也不含B物质,故患者血型不为B型;RH(D)试验:阳性;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阴性。综上所述,该患者血型应为0型RH(D)阳性。将患者血液标本与O型RH(D)阳性悬浮红细胞用凝聚胺介质做交叉配血试验,主次管均合,输入O型RH(D)阳性悬浮红细胞4U,未见不良反应。
2 讨论 教学论文发表
根据三复等位基因学说,ABO血型系统受A、B、O三个等位基因控制,A和B基因并不直接产生A、B抗原,而是在产生糖基转移酶(H转移酶)的基础上A基因产生-乙酰半乳糖转移酶(A酶),B基因产生半乳糖转移酶(B酶)。这两种酶可使H寡糖链(H抗原)上加入特异性糖而产生特异性物质A或B抗原[2]。在某些被肠道菌感染革兰氏阴性菌的患者或正常人(O型或A型),其红细胞可获得一种“类B”抗原(变成B型或AB型),这种血型的暂时改变属于罕见的类B现象(或被称为获得性类B抗原)[3]。因该患者有消化道出血病史,类B抗原可能是由革兰氏阴性细菌派生的酶进入循环中而致,使部分A抗原的N-乙酰半乳糖(GAL-NAC),在脱乙酰基酶作用下转变为胺基半乳糖(GAL-NH2),出现新的B抗原[1],称为“脱乙酰基酶型”。孙振秀[4]报道,在正常健康人中也发现了获得性类B抗原,获得性类B抗原的特点是:(1)病情好转,“类B抗原”消失;(2)类B红细胞能吸收抗B,但抗B效价几乎不下降;(3)患者唾液中无B型物质;(4)盐水稀释不减弱;(5)具有获得性B抗原的A型人正定型时特点为:红细胞与抗A的反应要比抗B的反应强(玻片法更明显);(6)由传统方法得到的单抗B试剂,在PH值为6.0时不与获得性B抗原反应,在PH值为7.0时反应强烈。 本例患者输血前再次鉴定为B型可能的原因为:1、患者有消化道出血及多次大量输血的病史,可能在长期病程中获得一种类B抗原[1],而这种类B抗原凝集效价微弱,但它可中和或抑制A型血清的抗B抗体;2、患者为老年病人,其血清中抗体水平大幅度下降,抗原抗体比例失调,故在定型实验中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血清学方法检测ABO血型易受多种因素影响,易导致ABO血型鉴定错误、交叉配血不合,严重威胁输血安全,准确鉴定血型至关重要。因此在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工作中一定要仔细,当患者有输血史或者其它疾病(如白血病、恶性肿瘤等)时,应特别注意,还应该考虑到是否有血型变异的或者出现获得性类B抗原等情况,以免在输血时出现意外,从而保证输血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