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高校 校园文化建设 和谐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
论文摘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作用,探讨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rCt7由此可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之一,也是保障社会正常运行的一个子系统。实现校园的和谐,也就是社会子系统的和谐,无数个和谐子系统的“积成”,必然为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特别是作为学术文化和科学研究重要阵地的高等学校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特殊功能和地位,担负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职能,而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更能对和谐社会的建设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建设和谐校园同构建和谐社会一样,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具体来说,高校和谐校园,主要是指学校各方面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有序发展的状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和谐,以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和谐。和谐校园还是学校结构、质量、效益、规模和速度等要素的和谐发展。其中,校园文化是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性内容,对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和谐校园就必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依托高校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分支系统,即在大学校园这一生态环境下,由一定的个体行为形成的一种共存文化现象,以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反映了“大学生”这一亚社会群体特有的生活状态和独特的文化心态[Cz7。广义而言,它是指高等学校广大师生员工为了实现学校目标,教学、科研、生活等领域表现出来的活动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中体现的文化形态。狭义而言,它是指以全校师生为主体创造的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文化意识和行为。它甚至可以更微观地体现为仅以大学生为主体创造的校园课外文化活动,即“第二课堂”。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在学校自身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不断进步并积极作用于全体师生员工思想和行为的群体文化形态,它涵盖学校长期形成的校园风格、优良传统、价值标准以及学校风气等,是一所大学综合素质的体现。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出发,高校校园文化在内部结构特征上表现为由浅人深的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物质文化。它又被称为载体文化,是高校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外在物化形式的总称,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是其表层文化。包括高校中有形的教学科研设备、教学楼、文化娱乐场所等校容、校貌。
第二个层次:方式文化。它是校园主体言行中的“活文化”,包括师生员工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在此基础_L形成的校风、系风、班风,其核心是教风和学风。
第三个层次:制度文化。它又被称为规范文化,包括高校的共同制度和独有制度,如各种教学、科研、生产、生活模式和管理制度、规章条例、群体行为规范、习惯、典礼仪式等,是文化活动的准则。
第四个层次:精神文化。它指高校的校园精神,是高校长期创造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精神氛围和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它包括一所学校的历史传统、人文精神、价值观念、办学风格、师资力量、科研水平等构成独具特色的氛围,具有凝聚力、向,L"力和生命力。
这四个层次的校园文化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缺一不可。物质文化是“硬件”部分,方式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是“软件”部分。其中,物质文化是方式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物质基础,是校园内各种文化活动的物质性载体,因而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方式文化和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得以形成的制度保证和重要条件;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和追求的最高目标,它一旦形成,必然内化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之中。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校园文化是大学的精神支撑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大学生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并对学校有着规范、调控作用。与时俱进地建设和发展和谐校园文化,有利于提升广大师生员工的文化素质,净化和优化大学校园人文环境,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从而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增强凝聚力、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力。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导向功能
高校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集中体现了先进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必须始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导向作用,从而保证校园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对大学生进行以“三观”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抵制低级、腐朽的精神文化垃圾;引导大学生实践和履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的民族传统美德,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育更多的人才,使校园文化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更加富有时代特征,更加健康地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和谐校园文化传播具有促进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在这里主要是指空间上的流动,它是高校校园文化发展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其意义在于不断扩大校园文化的影响。在学校内,校园文化只有经过传播,才能影响和感染更多师生员工,达到教育的目的。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力地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传播。通过举办各种知识讲座、文体活动、学术报告会、与个别学生谈心、宣传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一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传播。同时,通过社会实践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重要形式,促进校园文化向学校以外的社会传播、渗透与融合。一方面,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将各种校园文化知识运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并将学校的精神风貌、校园风尚展示于社会Cal;另一方面,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又将社会文化传人大学校园,从而丰富和发展校园文化,进而达到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融合的目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是创造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渠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校园和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更新、方法的改进、理论的提升必然也会促进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它可以通过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创造出更先进的校园文化。加强对师生员工的理想信念教育、“三观”教育以及思想道德教育,有助于师生员工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认清肩上承担的历史重任,从而激发其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师生员工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强大的精神动力的作用下所创造出的各种优秀成果,可以增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氛围。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通过更新观念创造和谐校园文化。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有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人才,他们必须具有现代化的观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实际,引导师生员工逐步破除旧思想,树立新观念,实现师生员工观念的正确转换,从而推动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
和谐校园需要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和谐校园文化。这样的校园文化能够用先进的文化塑造人、培育人,丰富人的精神内涵,提升人的文化境界,使人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使师生员工蓬勃向上的意志和精神得到鼓励和支持; 能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促进学校的团结稳定和创新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文化多元化和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日益深刻,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明显增强。同时,社会上一些消极因素对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也造成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强校园和谐文化建设,通过弘扬先进思想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与此相对应,思想政治教育的着眼点已由过去的批评教育、改造思想转向调动和激发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空间和渠道。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心〕。因此,在新的形势下,面对网络信息时代的巨大冲击与挑战,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强大功能,开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容回避且巫待解决的新问题。我们必须迅速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运用网络技术和网络功能,坚持不懈地向大学生传达党的方针政策,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道德观念,有计划、系统地引导他们选择健康的网络文化,汲取有益的精神食粮。
应该说,网络技术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使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优势。利用网络宣传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其独特的优势。首先,教育形态从平面性走向立体化,从静态变为动态,使宣传工作破除了条条框框的束缚,达到一种生动、活泼、深人人心的目的;其次,网络的超信息量和信息的固有本质,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得丰富而全面,并且具有客观性和可选择性;再次,网络宣传具有极高的文化与科技含量,教育内容的政治性本质隐含在历史文化知识和现代科技信息之中,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具体来说,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坚持正面引导,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如果离开了网络这一现代化的信息传播载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将会日益缩小,教育的阵地也会日益狭窄,教育的说服力和效果也会日渐苍白。因此,要设立校园文化网站,让校园网成为大学生的第一个网络视角。同时,要加强正面引导,使校园网成为红色网站,在网上建立和壮大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教育阵地,让更多正面的声音和先进的文化占领网络空间,避免造成大学生的思想混乱。如在网上设立“党旗飘飘”、“红色家园”、“人党导航”等网页,开展网上党校、网上团校、理论学习、“两课”辅导答疑、红色网页设计制作大赛等栏目,把校园网建设成为交流思想的园地,党建、团建宣传的窗口。以正确、理智、积极的引导,增强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辨别力和控制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确立科学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提高抵御西方腐朽文化渗透的自觉性Cs7
(二)高度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不仅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传播载体,更重要的是它还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工作理念、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信息时代,青少年的社会化程度不断增强,主体地位不断突出,老师、家长的社会权威将会削弱。网络上没有等级差别,没有天然的权威。所以,以前正规的教育模式虽然仍不可或缺,但思想政治教育将更多转向依托网络这种交互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因此,就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来讲,应该充分认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增加投人,加大校园网络建设力度,积极应对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来看,主要是通过网络非强制性的、春风化雨式的教育方法,在校园文化渗透的各项活动中,达到教育的目的,让学生在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下学会鉴别,学会选择,注意品格、情操的培养、锻炼。
(三)建立校园网络行为规范,加强校园网络道德教育
校园网络道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网络伦理教育方面,增强是非好坏的识别力,指导他们学会选择,识别良芬。同时要进行校园网络规范和网络责任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个人修养,以道德的理性规范个人的行为,从而提升校园网络文化的层次。
总之,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加强和改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将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更好地指明方向,不断推动校园文化的健康繁荣与和谐发展,最终将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