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素养教育被香港视为课程改革的必需部分,在香港政府的主导下,近年来教育效果显著,信息素养架构的全面构建、教育重点的顺利过渡、信息素养与课程改革的成功融合及网上信息素养教室的建立等,都给大陆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崭新思路。
[关键词]香港;信息素养;信息科技应用
香港信息素养教育肇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起初侧重于信息科技应用的技术学习层面。回归之后,香港特区政府制定了为期五年的信息科技学习计划,信息素养教育受到香港教育界的全面重视。
1 香港信息素养架构的构建
香港对信息素养架构的探索与学校教育及课程改革同步进行,信息素养被认为是课程改革中的必需部分。
1.1 对信息素养定义的理解
目前,信息素养的诠释多数与终身学习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是增强个人能力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门径。[1]一般认为,信息素养仅仅包含信息检索或信息科技技能。事实上,这种认识无法涵盖全部内涵,香港对信息素养定义的探讨是通过在全球著名的信息素养代表架构的研究基础上进行的,他们认为信息素养应按四大学习层面进行分类,即认知层面、后设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可以成为教师构思教学活动的架构,并通过从阅读中学习、专题研习、运用信息科技进行互动学习、德育及公民教育四个课程改革关键项目,使学生可以自行以批判态度处理信息并展开探究式学习,增强学习的自主能力,承担社会责任。[1]
1.2 香港制定的信息素养标准
为培养学生更为全面的学习能力,推动终身学习,结合信息素养架构四大学习层面,香港于2005年初由信息素养架构工作小组制订了11项切合香港学生及教学、课程改革实际的信息素养标准。[1]
有信息素养的人:
职称论文发表网 (1)能够判断所需信息的范围,找出信息所在;
(2)能够运用信息解决问题及作出适当决定;
(3)能够分析所收集的信息,提出新的观点或见解;
(4)能够以批判态度评估信息,将新概念与本身知识融会贯通;
(5)明白信息处理是耗时费力、不断重复的过程;
(6)能够计划及监控探究的过程;
(7)能够反思及调控探究的过程;
(8)明白自主阅读增添个人乐趣,有助终身学习:
(9)明白信息处理技能与获取信息的自由是知识型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
(10)能够积极投入求学社群,增进知识;
(11)能够了解及尊重使用信息的道德、法律、政治及文化意义。
在这11项信息素养标准中,其中1~4项属于认知层面,5~7项属于后设认知层面,8~9项属于情感层面,10~11项属于社会文化层面。
2 香港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及现状
早在1982年,计算机学习已引入香港学校教学,作为信息素养的必要部分,利用计算机及网络等信息技术工具的熟练程度是当时环境下香港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侧重点。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香港信息素养教育由技术层面过渡到以如何获取、评估和创新信息为主要特点的全面的信息素养教育。
2.1 以信息科技应用为主要学习目的的技术学习阶段
信息科技应用主要是学校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手段辅助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必需的信息科技知识及应用技巧。为了推动香港学生掌握处理信息的全盘方法,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香港教育局制定了《应用信息科技发展优质教育1998/99至2002/03学年五年策略》(以下简称《五年策略》)。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让教师不断提高利用和获取信息的技能,香港教育局考虑设立由独立评审机构管理的分级证书制度,并与学校和高等院校合作,以确保在2000/01学年完结前,所有教师运用信息科技的能力最少达到“基本”程度;在2002/03学年完结前,约75%的教师最少达到“中级”程度,约25%的教师最少达到“中上”程度,每所学校有一至两名教师达到“高级”程度。-2J经过五年的发展,全港学校均已连接互联网,平均每所小学有91台电脑,每所中学则有247台,超过《五年策略》原定每所小学40台、中学82台的目标。根据香港理工大学在2002—2004年进行的《1998~2003年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计划进度检视及成效评鉴的整体研究》(以下简称《整体研究》)表明,小学、中学及特殊学校平均学生与电脑比分别为7.4、4,6和2.0,超过九成五的受调查学校已建立网页,且逾六成学校设内联网或学习管理系统;所有教师(共约50600人)均完成了基本信息科技培训,达到中级程度的有35 600人(77%)、中上程度12500人(27%)、高级程度2600人(6%),学校、教师、高等院校、业界和非政府机构制作了逾20 000套切合学校实际需要的数码课程资源和教材,通过互联网和各资源中心以供共享。[3]
2.3 全面的信息素养教育阶段
职称论文发表网 目前,香港信息科技教育已由技术层面过渡至全面的信息素养层面,客观要求家长、老师及学生均须具备善用信息科技及适当的价值观及态度。香港教育局于2004年制订了信息素养架构,并于2004年7月、2007年10月,又先后制订了第二个、第三个信息科技教育策略,促使学生学会透过万维网进行知识交流及协作学习,具备有效管理信息,透过运用信息科技培养批判性思考、解决及决策的技能,以及成为良好的数码公民,既能安全、合法和负责任地运用信息,亦能自发自主地进行终身学习。[4]为此,香港教育部门采取了多项措施来确保香港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
2.3.1 以学校为基础,推动信息素养架构的落实。为落实信息素养架构,香港主张要以学校为基础,以信息科技/图书馆课堂的调配、课程融合及专题研习的调配三种方案来进行推动。信息科技/图书馆课堂的调配,是指利用学校现有的信息科技/图书馆课堂来进行信息素养相关的教育;课程融合则是指将信息素养架构融入基础教育的全部课程当中去;专题研习调配则是指透过跨课程的专题研习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技能,进而落实信息素养架构。[1]为落实信息素养架构,香港各类学校在教育局的协助下,制订了校本信息科技教育发展计划。香港佛教茂峰法师纪念中学就是通过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开展校本课程改革,于中一及中二开设信息素养科,于中三开展媒体素养科,将善用信息科技作为学习生活的一部分。[5]顺德联谊总会翁祐中学则开设了“电脑及信息科技科”课程,加强学生对“网上道德”“网上罪行”及“知识版权”的认识及尊重。[6]
2.3.2 成立香港教育城,丰富数码学习资源、提供学生自主学习平台。香港教育城的全称为香港教育城有限公司,是在香港教
育局于1998年推出《与时并进:善用信息科技学习五年策略(1998/99至2002/03)》,全面开展信息科技教育基础上,由香港前教育署及香港中文大学共同推动下于2000年成立的,是全港规模最大的一站式专业教育网站,2002年注册为“香港教育城有限公司”,成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全资附属机构,并由官方及非官方成员组成的董事会监管。为顺应Web 2.0的网络发展趋势,香港教育城不断地丰富数码学习资源,目前香港教育城设有“教学资源库”“教师专业网”“教城网志”“学生中心”“家长易学站”“香港阅读城”等栏目内容,已成为全港教师、学生及家长社群网上互动和交流的信息平台。[7]其中,通过由香港教育城一小校园(SmallCampus.Net)及电子教育出版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中文8宝箱”栏目,学生可每天在家中完成中文的学习任务,教师则可以以教职员身份登入网站来检阅学生的学习进展及成绩。
2.3.3 进一步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水平,开展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式学习。香港十分重视教师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在对老师进行信息科技培训的同时,还举办复修课程、研讨会及工作坊,使教师能够第一时间掌握信息科技的最新发展,推行协作奖励计划,鼓励学校间或学校与相关机构的协作,香港教育城及由各区逾20所学校组成的“资讯科技教育卓越中心”全港性网络,就教师培训、信息科技活动推广以及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信息素养教育新方案的推介等向学校和教师提供意见,大大促进了各学校的协作。[3]香港的教师们认为信息科技可以作为促进学生的协作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之间以至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的有力工具,因此,在不同学习领域中,他们充分利用信息科技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利用维基进行协作探究式学习。
2.3.4 高等院校以图书馆为主要基地进行信息素养教育。高等院校则是将图书馆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基地,图书馆员一直在信息素养教育中担当重要角色。由于大学生自身有着较高的信息素质,香港高等院校对学生进行的信息素养教育主要是围绕如何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展的。如香港中文大学专门在图书馆主页“图书馆使用指导”栏目设有“信息素养网上教室”,协助学生辨识信息需求,有效搜集、评估和应用信息,主要内容有:信息类别、搜集资料策略、图书馆目录指引、电子资料库的使用、互联网、信息评估、文献引用等七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学习成果、提要、内文、常见误解及试题样本。u8J通过学习,可以懂得识别各种信息的类别及其特质,如何选用适当的信息以配合个人的信息需要,如何搜集并运用基本信息以制定搜集信息策略,如何使用本校的图书馆目录及电子资源库,介绍互联网搜索引擎的特点及如何搜索互联网上的信息,分辨和评估搜集到的信息,如何正确引用文献等。在每学期开始时,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还会组织信息素养的讲座,讲解如何运用图书馆资源来搜集所需资料,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和水平。
3 对大陆信息素养教育的启示
3.1 政府的主导作用
香港自下而上的信息素养教育一直以来受到了香港特区政府的支持,这种支持包括政策层面和经费投入层面。
原行政长官董建华就在其首份《施政报告》的第二部分专门谈及“信息科技在教育方面的应用”,鼓励学校在教学中应用信息科技,并制订五年策略来“协助教师掌握必要的信息科技应用技巧,利用电脑辅助各个学科的授课和学习,以及让学生在校内活动多应用资讯科技,从小习惯活学活用。”[9]香港教育局于1998年11月发表第一份信息科技教育策略文件,2004年7月推出第二份策略文件,2007年10月推出第三份策略文件,从政策上来确保信息素养教育的全面推行。同时,为全面普及信息素养教育,香港政府自信息素养教育的技术学习阶段就给予了各类学校充足的经费支持,如在第一个五年策略中就投入非经常经费大约3亿港元,而每年的经常经费则为2 800万港元。在第三个资讯科技教育策略下,给所有公立学校发放了一次性的特别资讯科技津贴,用来购买有助信息素养教育的各类信息科技软、硬件及其他与信息科技相关的项目。在此基础上,由香港优质教育基金资助,还成立了香港政府全资附属机构——香港教育城,以此来推动香港的信息素养教育。
3.2 高等院校:全港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职称论文发表网 由于香港信息素养教育是自下而上的,政府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了中小学校及各类特殊学校,高等院校是根据各自院校特点来自主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高等院校是全港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高等院校由图书馆肩负本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从馆藏资源检索到网络资源检索,从获取信息到文献评估,从文献引用规范到知识产权,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讲座,让学生掌握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基本技能;开辟网上在线信息素养教室,使得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网络课堂来享受信息素养教育。另一方面,高等院校积极参与全港中小学校和特殊学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如为了评估《五年策略》实施效果,由香港理工大学在2002~2004年进行了《1998~2003年资讯科技教育计划进度检视及成效评价的整体研究》,进行相关的调查分析,为下一个五年策略的制订提供数据和决策参考。无论是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学院的相关学者,还是香港资讯科技教育策略发展督导委员会成员,都为进一步发展信息素养教育建言献策。为协助全港学校制订校本资讯科技教育发展计划,香港教育学院江绍祥博士和李启明博士研究及设计了《支持校本信息科技教育发展资源套》,为各学校制订发展计划时提供蓝本。
不难看出,香港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的普及是在政府推动下,与课程改革同步,并及时反思信息科技对教学的积极影响及不利因素,达到提高信息素养、推动终身学习的目的。高等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则是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人才、资源及设备优势,采用讲座、网上信息素养教室等有效教学方式,来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