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论文发表 >> 论文下载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如何在活动中提高学前儿童的动手能力

浏览207次 时间:2019年8月02日 16:20
说起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中国的家长和老师都有颇多感慨。
就家庭教育来说,中国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娇宠溺爱,所有事情都由家长包办了,所以就最开始的家庭教育来说,中国孩子的动手能力的基础就差。而在学校教育中,虽然近年来,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我国传统教育中重视书本知识、忽视动手能力培养的现象已得到很大改观,学生的动手能力正在迅速提高。然而受升学指挥棒的影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动手操作能力都还不够重视,以致重知识、轻操作,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的“高分低能”,分数看起来很高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就摸不着头脑。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碍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发展。只有让学生多动手,多参与,才能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自觉学习。使学生爱问、爱学、爱动、多想、多动手、多参与,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俗语说“心灵手巧”,灵巧的手是一个人大脑发育良好的标志之一。如果"手巧"了,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掌握学习中的知识点、难点。动手能力的培养与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开发是息息相关的。动手能力对于开发人的智力的强大作用。俗话说“手是脑的老师,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
而学前期更是人各项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学前教育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时期,有着其它教学时期不能替代的作用。
通过动手操作,可以使学前儿童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巩固所学的各类知识,形成基本概念。
那么,具体来说,怎样在学前教育中提高中国孩子的动手能力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逐渐进行:
一、激发兴趣,让儿童乐于动手操作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要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儿童真正产生了对学习的兴趣,各项活动才能很好的进行。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乐于接受自己所讲知识,但学生能否主动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和技巧。
在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儿童动手能力。可以创设特定的情境来激发儿童产生联想;也可以依据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巧妙设疑,引起其对问题进行思考,从而激发儿童参与动手思考、学习的欲望,充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动手的过程当中,引导儿童发现自己动手的乐趣所在,不断设疑,引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对每堂课的开场白应该认真仔细推敲,要使开场白起到激起儿童兴趣,从而为传授新知识扫清心理障碍,就需要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导言。如对小班幼儿上第一堂课,一般可采用先松后精,即先来段精彩的开场白,讲和活动相关的小知识,其间穿插一些小故事。这样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使儿童整个身心都融于生生不息、奥秘无穷的知识海洋之中,儿童自然会对接下来的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使理论再回到实践,这样不仅可使儿童培养各种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总之,培养了儿童活动的兴趣,就可使他们学得生动活泼、兴味不衰。当然培养兴趣关键在于教师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在遵循教学规律、把握儿童心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
二、做好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
1、教师的准备阶段,说明活动目的。教师在每次的活动中要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了解活动目的、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对出现意外事故的解决方法。对儿童以最精确的语言说明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对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要做好准备,可以教师进行演示完后让儿童解答,也可以让学生做重复操作,然后共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儿童们明确活动目的,能够认真活动,按照目的去活动,而不是完全自主散漫的活动。使活动不流于形式,改变按理论背活动的不良做法。在观察事物、做一件事前,只有给儿童提出明确而具体的任务,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因此,每次活动前都要让学生明确活动目的,这样同样有助于他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知道为什么去做。
2、明确操作过程。每个儿童参与活动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儿童对这项活动中的重点、难点、操作的把握程度。儿童是非常乐于做活动,动手操作的,但他们往往在活动一开始的时候就开始兴奋,忽略教师对于活动过程的要求,导致活动过程中操作材料不当,步骤不准确,甚至出现意外事故。所以,为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真正从活动当中获取知识,我们可以用多种方法明确操作过程。
首先,在活动开始之前,应在儿童没有看到、接触到活动材料的时候,详细讲解活动步骤,强调活动当中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其次,在活动刚开始的时候,让儿童仔细观察各类活动材料,大致理清活动的思路。
3、给出观察任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儿童的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种欲望可以带领他们不断学习新知识,但是,对于儿童来说,他们思想不成熟,往往勇于发现而不知如何去发现,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帮助。所以,教师要提醒儿童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一是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二是用耳,去听教师的指导,去听同伴间的讨论。三是用手,感受每一个微小的变化。
4、最后预测活动结果。虽然每个儿童都会通过动手操作得出最后的活动结果,但是,让儿童事先预测活动结果,也是有利于活动的一个方面。当预测结果后,儿童会有意识地朝着活动的结果努力,成功了固然欣喜,失败了,也会引发积极的思考。这种通过活动结论推翻假设的方法可以培养儿童的推理能力,也可以作为一种挫折教育来进行。
总之,在儿童的各项活动中紧紧抓住活动目的、操作过程、操作要求、预测结果这四个要点,就能有效地培养儿童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全面细致的观察能力,从而提高儿童的动手能力。
三、为儿童多创造动手参与的条件
学前教育课程中的活动是比较多的,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应多为儿童创造动手参与、动脑思考的活动气氛,尽可能地将一些教师演示变为儿童操作。教师演示和操作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儿童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教师演示改为儿童亲手操作,让儿童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儿童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如“种子萌发”的观察活动中,可改为儿童带种子和各种材料,亲手对种子进行培养。在培养种子的过程中,由于儿童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基础,可以提示能否用儿童已知道的人和其他动植物都要喝水和呼吸的知识来培养种子,儿童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积极思考后,许多儿童想到给种子浇水和提供空气。让儿童参与活动,了解学习过程,学会思考,怎样学习,这样能很快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
另外,可以让儿童开发思想,让儿童自己设计活动,提出改进活动的思路和方法,这样变被动为主动,就可以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根据活动内容设计出不同于教师设计的完整活动,对幼儿来说并非易事,这是由于他们的思维往往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但只要教师积极加以启发和引导也并非不可。因为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常常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因此,加强儿童活动设计能力的培养,以此作为打开儿童新思路的钥匙,让儿童自己提出想探索的问题,然后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材料,放手让他们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自己拟定活动方案,独立完成活动,最终自己得出结论。例如,在分组游戏“水果蹲”中,让儿童自己分组,根据他们日常生活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自己给小组命名,自己设计制作活动使用的帽子,独立完成游戏,游戏完成后讨论游戏中的不足。这种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方式大大激发儿童的好奇心,训练了儿童思维的发散性和深刻性,使儿童产生兴趣并在探索中不断地得到加强和巩固。
四、充分调动儿童的活动积极性
学习需要和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源泉和心理因素。它们是学习的始动因素,不仅影响儿童的学习,其本身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方面。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1、教师要善于称赞学生。儿童学习的动机有一部分来源于追求长者的赞许。这种学习动机是儿童的特色,是依恋需要的反应。他们常常把获得优良成绩看作博得长者欢心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所以,当儿童努力去做了,或做得很好时,教师要立即予以称赞和鼓励,以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增强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鼓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渴望得到同伴的承认和敬佩。他们在学习上争取高分,或追求别种形式的承认,是为了加强其“自我”。在此基础上,在活动过程中,考虑到儿童理论与实践的能力都有所差别,思考问题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可以采取互帮互助的方式。对于有些活动,可以根据儿童的特点划分小组,让每个小组当中都有理论知识掌握得好的儿童、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儿童、思维活跃的儿童、敢于质疑的儿童以及可以做出决定的儿童。这样,活动可以热烈而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提高效率。
五、加强教师对活动的指导
以儿童为主体的活动,并不是说对儿童完全不管不问。教师的作用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只不过,身份与地位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发号施令的领导者,而是巡回观察的引导者。在儿童做活动时,教师应现场指导,帮助儿童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耐心解答儿童提出的各种问题,并结合活动采取及时提问、出思考题等手段,让儿童意识到自己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的主人地位,这样可以通过教师的指导适当改变活动的难度,使每一个儿童都在原有能力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也就是说,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平等、民主、合作的理念,真心诚意与儿童平等交往与交流,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活动,鼓励儿童大胆操作,要让儿童把自己所想问题敢于表达出来,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及个性特点。启发儿童积极思考、解答疑难,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观察现象更仔细,活动的兴趣更浓厚。
这种放手让儿童参与的做法激励了学生儿童积极思考的意识,增强了儿童的思维能力。这种活动比过去只按教师要求进行更有意义。
六、加强对活动方法的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可以说,一切关于活动课的设计,都是为了培养儿童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素质。使儿童爱问、爱学、爱动、多想、多动手、多参与,加强活动操作的评价,培养操作能力,提高儿童的动手能力,让儿童多动手,爱动手,爱思考,从而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
可以创设活动问题,促进儿童创新能力的发展。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中创造性的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用“创造性的教”为儿童“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因此在儿童的模型制作、游戏、调查小实验活动中,也可以发展创造活动,鼓励儿童创造。这种措施,使儿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的操纵者,在操作的乐趣当中,很自然的获得了知识,避免了教师一人讲解或演示,儿童被动听看的局面。
总之,现在是创新的时代、竞争的社会,面对激烈的竞争不仅需要一颗充满智慧的头脑,还需要一双能操作多种技能技巧的手,才能在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儿童对动手操作的浓厚兴趣会促进他们更自觉掌握知识,从而进一步不断积累和强化他们动手能力和动手兴趣。如此良性循环,成果会相当可观。同时动手能力的增强也会提高儿童多方面的能力,更加强了他们全面发展的目标。
让我们共同努力,冲破传统教育思想束缚,解放儿童的双手,给孩子们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更丰富的活动内容,让他们更好地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他们的未来。那么,我们的孩子会超出我们的期望,祖国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作者单位:肇东师范学校)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文发表与咨询

论文发表 写作指导 职称论文 毕业论文 客服联系方式:
投稿信箱:lunww@126.com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5782530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2534308
联系电话:18262951856
点击进入支付宝支付(支付宝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财付通支付(财付通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支付方式---->>>>

论文发表 诚信说明

论文发表 论文投稿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