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刚 抚顺市技师学院 113123
【文章摘要】
CAD 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 其可以培养学生基本的绘图技能。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讲授为主,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趣味性较弱,无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本文详细地介绍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涵义,提出在CAD 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和积极性,较好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具有非常强的优势。
【关键词】
任务驱动法;CAD 课程教学;教师; 学生
1 任务驱动法的定义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重要的学习方法,其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并且丰富的学习环境,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一个能够共同开展的教学任务,以便能够促使学生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积极主动地应用相关教学资源,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实践探索,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在多门学科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基于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将其引入到CAD 课程教学过程中,以便能够提升CAD 课程教学的效果。
2 在CAD 课程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意义
CAD 课程是一门具有实践性的课程, 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靠单向传授CAD 课程知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习积极性较弱,教学效果也较差。因此,为了能够解决上述问题,开始在CAD 课程中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开展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过程,将再现式教学思路转变为探究式学习模式,使得学生能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根据当前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较好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CAD 课程教学能够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协作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进而形成自主学习、协作创新的CAD 学习环境。
3 任务驱动法在CAD 课程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任务驱动法在CAD 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按照教学流程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前任务阶段、任务中阶段、后任务阶段。
3.1 前任务阶段
在前任务阶段,教师需要设计一个较好的CAD 设计任务,并且向学生详细地讲解任务实施过程中每一个具体的要求、实施步骤以及需要学习的相关知识,以便为开展任务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需要根据CAD 课程教学的目标, 任务需要覆盖教学目标的各个知识点,以便能够形成具有多样性、循序渐进性的任务体。教学实践表明,优秀的任务设计可以大幅度提升任务驱动教学效果,因此前任务阶段需要充分地重视CAD 任务设计, 保证任务的各个步骤逻辑独立又互相关
计算机教学
Computer teaching
106
电子制作
联,以便能够在不同的教学节点获取较好的学习效果。
3.2 任务中阶段
学生以个人或团队的组成形式来选择CAD 课程教学任务并开始执行任务, 执行过程中,需要及时地进行任务汇报或总结。CAD 课程教学任务通常以工程技术、软件应用等为主,因此其需要学生可以根据CAD 课程教学需求设计三维图像, 以便针对CAD 课程教学任务进行辅助分析和建模。任务执行结束时,学生需要提交相应的CAD 任务成果,并且选择一人作为团队的负责人汇报CAD 任务实施和完成情况。任务驱动教学可以在执行阶段培养学生的个人思考、创新能力,同时增强团队的协作能力,以便能够圆满完成CAD 教学任务。
3.3 后任务阶段
学生完成CAD 课程教学任务的自我总结和分析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CAD 课程教学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和指导,并且可以针对执行任务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一对一强化练习。后任务阶段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巩固练习CAD 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培养、掌握评判、独立思考的能力,回顾任务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举一反三,发散思维,创新CAD 课程任务的解决方式,提高CAD 课程学习的效果。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运用于CAD 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得CAD 课程理论和实践应用紧密型结合在一起,覆盖所有的CAD 课程知识点,并且通过CAD 设计任务实际训练,可以更好地理解CAD 课程的知识。
4 任务驱动法相对于传统教学在CAD 教学过程中的优势
传统CAD 教学通常采用教师单向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低下,学习效果事倍功半,无法掌握CAD 课程的精髓。目前,笔者在CAD 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采用任务驱动法可以取得较好的CAD 教学效果,其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1 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CAD 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CAD 教学实践表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多采用教师演示、学生练习的讲授过程,教师单向地向学生灌输CAD 课程知识, 学生被动地接受CAD 课程知识,并且被束缚在教材、老师和习题册的海洋中,因此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够达到培养学生CAD 课程知识学习的效果。任务驱动法教学能够将学生置入到CAD 实际操作的学习环境中,教师设计趣味性较强、操作步骤清晰的CAD 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能够按照学习的CAD 理论知识和操作实践完成任务,创新CAD 课程任务完成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和愿望。对于较大的CAD 课程教学任务,可以组成一个任务实施团队,形成一个学习兴趣小组,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并且给予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机会,形成浓厚的CAD 课程学习氛围,实现教学效果。
4.2 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提高和强化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驱动法在CAD 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可以选择生活中的某一个具体事物,比如一套茶具、一台电视机等。在选择任务主题、分析任务问题、提出任务解决方案等任务执行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学生通过网络、书本、实际生活等途径获取任务解决的资料,制定详细的任务解决方案,探索方案的可行性。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不单是CAD 课程知识的简单再现,而是围绕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事物开展学习和实践探索,因此需要学生积极地学习、分析、实践、综合和评价任务,培养学生自主问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
4.3 任务驱动法可以改善学生学习CAD 知识的方式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CAD 课程中最基本的认知行为,其具有探究性、自主性和协作性等多个特征。任务驱动法可以采取自主学习、团队协作或两种模式相互结合的方法,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地、主动地围绕CAD 课程任务,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积极自主、实践探索学习。任务驱动法在CAD 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其摒弃了传统的学生被动聆听、被动接受的状态,利用对CAD 课程的学习兴趣,获取CAD 课程知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转变,最大化地让学生进行实践认知。
4.4 任务驱动法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CAD 课程任务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可以采取小组讨论、协作学习、意见交流、作品评价等团队协作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大大地增加了学生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机会,提高了学生在团队里展现自己的机会,并且能够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建议,学会评判、思考和修正,也强化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锻炼学生合作和沟通表达能力。
5 结束语
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CAD 课程教学,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究性、实践性,使学生成为CAD 课程教学的主体,教师成为CAD 课程教学的参谋,从辅助层面掌控CAD 教学步骤。实践结果表明,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CAD 的兴趣,有利于引导和强化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培养学生从网络、课本、生活实践中获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估解决结果的能力,为学生的综合思维创新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以完成CAD 课程任务为动机,持续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促进学生的CAD 学习过程与真实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促进学生掌握生活实践的能力,改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的自律性和自主性,更好地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和价值,增加CAD 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焦红霞. 机械制图与CAD 课程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探索[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 32(19):142- 144.
[2] 沈胜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中职机械CAD 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思考[J]. 考试周刊, 2014, 86(47):1422-1423.
[3] 殷芳芳, 曾瑜.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CAD 建筑制图”中的设计与应用[J]. 现代企业教育, 2014, 36(10):495-496.
[4] 吴天凤. 基于“任务驱动”的CAD 教学方法探讨[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5(3):105-108.
[5] 陆东芳.“园林CAD”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思考[J]. 中国林业教育,2013, 31(6):69-70.
[6] 李祥.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AutoCAD 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J]. 科技视界,2013, 41(1):120-120.
[7] 石婷萍. 浅论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建筑计算机绘图”教学中的运用[J]. 职业教育研究, 2014,42(4):91-93.
[8] 王长江. 浅谈“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建筑CAD 教学中的运用[J]. 中学时代,2014,32(4):421-422.107
计算机教学
Computer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