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雨欣 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摘要:自媒体时代,媒介已经成为大学生接收和发布信息的首要渠道。在信息海量化和碎片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出于从众和盲目跟风心理,往往不加辨别全盘接收,因此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成为当下高校媒介素质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对高校媒介素质教育现状进行剖析并就如何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出对策。
关键词:自媒体;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一、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缘起
媒介素质,又称媒介素养,是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们适应其发展的信息处理能力程度的表现。关于媒介素养的定义,公认的一般是1992 年美国媒介研究中心的媒介素养理论,“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早期的媒介素养教育仅限于抗拒主流媒介中所提供的所谓“低水平满足”。随着网络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和应用,媒介素养教育的观点由抗拒转变为培养公民对媒介信息的鉴别、处理能力。
1960 年后,英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先后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纳入教育体系,而在我国,除了香港、台湾、上海、北京、广东等媒介自由程度较高、经济发达、思想进步的地区开展了媒介素养教育外,中西部地区的媒介素养教育尚处于零发展阶段。2004 年10 月,中国首届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以“创新、沟通、发展”为会议宗旨,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为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全面发展拉开了序幕。
目前,我国正处于各领域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而传统媒介报纸、电视、广播以及网络这一新媒体的全面覆盖,使得公民能够越来越便捷地传播资讯、分享资源、表达意见。人们由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信息的发布、传播者,而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的状况下,公众被虚假信息误导、蒙蔽,造成经济损失或受到名誉侵害等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青年学生由于世界观、价值观的不成熟,极易被媒介传播过程中的不良信息所坑害。因此,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时代发展、社会变革时期的客观要求,培养其对媒介信息的正确全面的解读能力和思辨能力,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方面的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
据统计,全国高校超过80%实现了报刊全覆盖,校园广播和校园电视台也在学校的思想引领、塑造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资讯共享、网络跳蚤市场、远程教学等为广大师生创造了工作、学习、信息交换的平台。但青年学生网瘾泛滥、易被虚假信息误导和煽动、缺乏信息甄别能力也是媒介发展所带来的弊端。笔者针对某高校的本科生做了一项关于媒介使用情况的调查问卷,涵盖理工科、管科、文史类、艺术类学生,共发放100份,回收100 份,有效问卷100 份。调查结果显示,在最常用的媒介中,100%的学生选择了网络,后两位是电视和广播;使用目的方面,位列前三的分别是娱乐游戏、实事资讯和招聘信息;65%的学生每天上网4 小时以上;85%的学生认为可信赖度最高的媒介是网络;使用网络耗时位列前三的分别是浏览资讯、发帖灌水、游戏娱乐。显然,大学生对媒介的依赖度显著提升,也就愈发彰显媒介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笔者从三个方面对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现状进行分析。
(一)媒介资源设置不合理
从媒介资源在各高校的配置和应用状况来看,各高校学科定位、自身实力、发展目标不同;对校园媒介作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同;在设备和技术上的配置不同,从而使得各类媒介在高校媒介中所占的比例不尽相同。而作为高校舆论宣传、思想引领主要阵地的校报、校园广播和校电视台并未充分发挥其作用。除了在学校相关部门兼职和在校媒中担任记者、主播等职务的学生,大多数学生不会主动关注校园媒介。作为学校党政部门的喉舌,校园媒介承担着对青年学生思想引领教化、营造舆论氛围的重要作用。由于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使得校园媒介空具其表,只能被动地传播资讯,无法真正深入学生内心。
(二)媒介素养教育师资缺位
在青年学生当中,发布造谣贴、转播虚假信息、个人信息被窃、受到网络黑客袭击盗用qq 等媒介工具发布不良信息等遭受损害的不在少数;前不久,西安工业大学大一学生翻墙外出上网酿成溺死惨剧的事实,更是给高校教育敲响了一记警钟!目前,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并未形成系统的授课体系,只有新闻系、中文系、广播电视编导系等文学艺术类院系的相关专业开设了媒介管理研究、新闻传播学概论等课程。由于相关专业的教师没有接受过媒介素养专业理论的培训,对媒介素养的研究仍停留在感性的认识和从业经验上,因而无法将经验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学生在发布、传播信息时,缺乏相应的信息甄别、思辨能力,加上易煽动、易偏激的心理认知,很容易成为不法分子散布谣言的利用对象。
(三)媒介素养教育理论基础薄弱
周葆华和陆晔提出,媒介素养的理念和教育实践经历了三个范式:19 世纪三十年代源自英国精英文化脉络、强调保护公众免受不良媒介信息侵害的免疫式范式,逐步转移到强调对媒介的质疑和批判性思考的范式,并进一步拓展到以公众媒介参与为核心的范式。此理论体现了受众由被动地接受媒介信息到参与媒介信息的传播到主动发布媒介信息的过程。高校学生作为自媒体时代深受媒介影响的群体,应当接受系统的媒介素养理论培养,从而由盲目的信息消费者转变为理性的、积极的、思辨能力强的媒介信息使用者。目前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理论未成体系,媒介相关专业如新闻传播学有《新闻系导论》、《传播学导论》等专业用书;媒介管理有《媒介经营管理新论》、《媒介经济学》等专业用书,而媒介素养教育则并无相关专业教材。加速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对于现今匮乏媒介素质培养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必要的。
三、加强高校媒介素质教育
当媒介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公众媒介素养的储备容量时,媒介的负面力量往往要大于它的正面力量。当今社会,为了片面追求商业利益,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和低级趣味,媒体发布的信息往往具有三俗化的特质。除了对负面信息、低俗信息进行管理和整治,加强对公众尤其是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一)优化高校媒介资源配置
各高校要重视校园媒介的作用,加强闲置媒介资源的利用率、合理利用资金购入新媒体设备,为营造良好的校园舆论氛围、活动校园文化打下基础。配备专业教师为传统校园媒体培养记(下转第52 页)
> 才智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