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顺德一中德胜学校,广东 佛山 528333;2、广东实验中学,广东 广州 510055)
摘 要:通过对《猫》一文中作者及其家人三次养猫的经历学习动物或人物描写的方法和技巧,也从三次不同的养猫经历中寻找家人对三只猫的不同态度以及探究三只猫不同遭遇却相同命运的根源,从字里行间品读感情的破绽,还原事情或者感情的本原。
关键词:养猫经历;细节描写;感情变化;可怜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郑振铎的《猫》是通过前后三次养猫的经历写了自己及家人对猫的感情,以及对冤枉第三只猫导致它客死异乡的悲剧的深深自责,在这一课的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对描写猫的句子的赏析学习描写的写作方法,以及从不同的描写中找到感情变化的依据。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学生都找到了很多描写的句子,比如,“后来这只猫不知怎的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终日躺在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我趁机引导学生学习描写一个人生病的方法,可以从胃口、气色、身形等方面观察;写到第二只猫时,“有一次,居然捉到了一只很肥大的鼠”,在我将句子作了这样的改动“有一次,它捉到了一只鼠”以后,通过“居然”学生们看出了作者对这件事感到出乎意料、有种不可思议的赞许之情,通过“很肥大”学生们看到了作者意在将这猫捉到的老鼠与猫的身形进行对比,目的在于突出猫的英勇能干,由此对猫的喜爱和赞许就溢于言表了;第三只猫的特点比较明显,作者在文中也有直接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好像是具有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由此大家就都能感受到我们一家人对于这只猫的存在是不加在意的,它在我们家就是一只“若有若无”的猫。
以上都是通过对单只猫的描写的赏析,其实,在文章中,我们通过一些相同的细节的对比,也能够看出作者的爱憎之情,但是这一点,学生一时间比较难找到,我给学生找了个例子,在对第三只猫进行描写时,作者一开始是这么写的,“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单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这只猫的外观其实是不怎么喜欢的,此时我再让学生回顾第一只猫的毛色,学生们立刻就发现了第一只猫的毛色也是花白的,那么同样是一只花白的猫,作者在描写上有什么不同呢?学生马上对这两句描写进行了比对,写第一只猫时,作者对这种花白还进行了补充,说这种花白是“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通过这一句的补充,我们就知道了第一只猫是黄褐色和白色相间的毛色,但是第三只猫呢?同样是花白,但具体是什么样的搭配呢,作者只是一笔带过,由这一处描写的对比,学生马上就明白了从描写中其实也可以判别出作者的喜恶;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又找到了可以比较的细节,三只猫都有过在阳光底下生活的场景,但是差别很大,第一只猫“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第二只猫“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而第三只猫是在“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学生从这一句读出了这只猫的可怜和更加地渴求别人的关爱的自卑心理,这样一比较,第三只的孤独可怜就显而易见了;此外,学生还发现了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的来历不同,前两只都是从别人家要来的,学生在分析的时候认为向别人要东西总是需要恳求,而第三只猫是被别人遗弃的、无家可归的流浪猫,对于这只猫,我们家是有恩于它的,从地位上来说,这只猫就已经低人一等了,如此等等,通过对这三只猫的单独分析和比较分析,学生基本上了解了三只猫的不同特点以及家人对这三只猫的不同态度。
在这样的基础上对第三只猫的遭遇进行精读。学生从文中找到了一个词对第三只猫的遭遇进行概括,这个词就是“可怜”,这只猫究竟是怎么个可怜法,我通过这样的句式让学生分析:这只猫在___________中来,过得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中死去;学生通过精读文中的15~34段,认为这只猫是在遗弃、伤心、绝望、寒冷、饥饿中来,过得忧郁、若有如无、卑贱、慵懒、无聊,在悲伤、委屈、无奈、饥饿、绝望、孤独中死去。接着我让学生分析这只猫悲剧的原因,大家一致把矛头指向“我”和“我”的家人,因为“我们”的偏见和粗暴让小猫蒙受了不白之冤,最终只能含冤死在异地他乡。大家都知道是“我们”的错了,文章最后,作者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并且感到深深的自责,并由这种自责导致“自此,我家从不养猫”,文章似乎到此结束,但是否就这样结束了呢?文章是否有些地方前后矛盾呢?在这里,我再次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找出证据证明“我”是否真的“很想补救我的过失”。学生这时候通过再次阅读最后的几个段落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线索:在“开始觉得我是错了”以后,“我”并没有想办法去弥补过失,而在“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从这一句学生发现,原来这只小猫一直都没有走远,而作者其实一早就意识到是自己错怪小猫了,如果他真的有心去弥补自己的过失,相信他是很容易找到这只猫的,但是他并没有做出任何努力,而只是一味地在强调自己内心的难过和愧疚,因为毕竟“我”伤害了一个无辜的又不能辩解的生命,“我”对于它是有愧的,“我”就这样在“煎熬”中等来了小猫死去的消息,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我”造成的伤害再也没有办法弥补了,这跟《风筝》中的哥哥不是一样的心境吗?学生们很快就能将这两篇文章的主题进行类比,由此我们对文章的解读就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如何避免这样的悲剧一次次的发生?我们通过讨论,提炼成以下三个方面:即使生活充满挫折和不幸我们要与命运抗争到底;对于弱小的生命我们要尊重珍视;对于自身的缺陷我们要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2]雷其坤.中学作文高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吴非.不跪着教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高万祥.我的教育苦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