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138次
时间:2020年9月15日 14:24
一、珐琅银器制作技艺的发展现状及价值 问题,导致永胜珐琅银器产品传承创新不足。珐琅银器产 元十七年(1280年),忽必烈率十万大军由宁夏至四 品的创新,并不意味着摒弃传统,而是融入时尚的现代元 川兵分三路进攻云南大理国,攻下大理后,元军返回北 素,将传统的精神和时代气质相互结合,创作出符合时代 方,但军中一些士兵因各种原因流落在滇西北一带,因迫 特色的新产品。
于生计,干起了随身所学技艺,因而珐琅银器制作工艺由 三、珐琅银器制作技艺的保护措施蒙古士兵传入永胜,而后在民间传开。元末明初永胜珐琅 1.制定和推行珐琅银器保护工作规范和标准。完善珐 生产只是小件饰品,如妇女的手镯、耳环、戒指、头钗 琅银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推荐评审和代表性传承人 等,到了清代中期和后期,陆续发展到制作墨盒、花瓶、 认定标准,规范珐琅银器制作工艺项目调查、申报、评 首饰盒、长寿锁、佛像,至于制作大件成套餐具,形成规 审、公布、建档等程序。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省文旅厅出 模生产销售,则是1917年至1947年30年间。之后,逐渐走 台的相关规范及要求,制定出台我县珐琅银器田野调查工 向衰落,直至解放前后基本趋于歇业。1973年、1988年县 作规范、保护名录及代表性传承人档案建设规范、传承人 里组织了两次珐琅银器制作,共制作酒杯6只、酒壶一把, 认定与管理办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制度和规定,探索 参加了“1973年云南省工艺美术座谈会”和“1988年民族 建立珐琅银器保护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退出机制。加强珐 艺术节”。珐琅银器因其色彩艳丽、造型典雅,具有较高 琅银器的知识产权保护,开展维权援助,依法保护珐琅银 的工艺性、观赏性、实用性而深受人们喜爱。 珐琅银器制 器制作工艺传承人的知识产权和合法权益。建立和完善珐 作是云南特有的工艺,由于其工艺复杂、制作成本较高, 琅银器实物、资料的征集和保管制度。
以及家族式传男不传女传承方式的制约,已面临失传的危 2.确保非遗传承保护经费的投入。严格执行《中华人 险。永胜珐琅银器制作工艺主要分布在永北镇和三川镇的 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金官街,掌握这门技艺的只有寥寥数人,目前全县有省级传 护条例》有关规定,县人民政府每年听取1次非遗保护工作 承人谭继成、谭志平2人,市级传承人唐建安1人。从师谭 专题汇报,把非遗保护工作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 志平、唐建安的学徒10人。受家族式传承之路太窄,且珐 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规划,政府依法保障非遗 琅银器高、中档制品价格昂贵,生产有限,传承人及保护 保护专项经费投入,将非遗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财政 单位都无样品留存,在精品展示上受到制约等因素制约, 部门要加强经费统筹,积极支持珐琅银器制作工艺抢救性 造成珐琅银器制作技艺传承保护困难。珐琅银器具有较高 保护、档案数据库建设、设施设备配备、调查研究、宣传 的收藏、观赏、实用、旅游产品开发、文化传承等价值, 教育等工作开展,同时,加强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质 抓好珐琅银器传承保护工作,是提高我县文化软实力和文 量。坚持保护优先、利用服从保护的原则,在有效保护的 化自信的重要举措,也是文化立县的重要内容和保证,在 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促进非遗保护利用与当地经济社会 今后的旅游产业发展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保护、传 协调发展。
承、弘扬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胜珐琅银器制作技艺是责 3.深化珐琅银器制作工艺资源调查。完善珐琅银器等任所在、使命所系。 非遗项目普查建档制度。将资源调查作为珐琅银器保护的 二、永胜县珐琅银器制作技艺传承发展存在的困难和 基础性工作来抓,统一部署,有序开展,使调查工作常态问题 化、规范化。在充分利用已有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综合珐琅银器制作技艺传承方式单一。珐琅银器的制作, 运用民族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调查一直在永胜县的民间手工艺人当中,以家族代代相传的方式 方法和手段,对永胜珐琅银器等非遗资源的存续状态、生(传男不传女),传统的封闭传承容易导致技艺的失传,当 存环境、传承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更广泛、深入、系统的遇到没有儿子或者儿子不愿意从事这门手艺的时候,技艺自 调查记录,及时掌握各地非遗的动态变化,为保护工作提然而然就失传了。 供决策依据。
珐琅银器制作工艺复杂,制作成本较高,产品价格昂贵,对传承人素质要求高,导致传承人数量少,传承面相对 参考文献:
较窄,传承队伍太小,产品生产有限,市场需求不大。 [1]《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云政发[2018]6号). 3.珐琅银器产品传承创新不足。由于传承人缺乏创作 [2]陈洪金.《永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 条件和相关专业知识素养,在珐琅银器设计中还缺乏创 永胜人文群落,2018(01):12. 新,就作品本身而言,依然存在器形、器具种类偏少,作 [3]永胜县文化和旅游局《永胜县省级非遗项目珐琅银器制作 品造型类似雷同,图案上过分写实,缺乏设计感、时尚 技艺保护传承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