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 刚
(常熟市孝友中学,江苏 常熟 215500)
摘 要:《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师生之间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树立有效的教学理念,积极揣摩并爱护学生的好奇、求知心理,以智育为中心, 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相机渗透德育、美育等相关教育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知识熏陶,促使其通过形式的表象,去把握事物内在的本质,从而有效落实语文课堂教学任务,为素质教育的人文精神注入新的内涵。这种追求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做法,一改往日语文课堂教学“用时多、效益不高”的落后状况,顺应人的思维心理机能,从不断发展着的学生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文教学走出僵化的应试模式的误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学工作者应从训练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角度出发,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去诠释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内涵。具体做法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来落实。
关键词:语文课堂;课堂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迎合学生趣味性心理,有效推进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在追求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过程中,也应遵循这一教育规律,从趣味性的角度,激活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见解的能力。然而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仍有个别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怎样“讲懂”,而不是首先从趣味的角度考虑让学生“学懂”,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忽视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对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追求。
笔者身边曾发生过这样一个课堂教育事故。一位从事语文教学的同仁在课堂授课时,看到班级后排二位女生看着墙角偷偷说笑,便悄然走近,发现她们正在出神地看着小鱼缸里正在戏水的龙虾,对他的讲课竟全然不顾。这不但打乱了正常的课堂秩序,也引起了其他同学的一阵骚动。这位同仁顿感在学生面前颜面扫地,不由分说,将墙角这个不知是哪位好事者弄来的小鱼缸踢得粉碎,紧接着便对这二位女生雷霆般地训斥,伴着地面上龙虾的挣扎,那二位女生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场面吓傻了。当是时,这位同仁未能抓住学生的趣味心理,从语文课堂灵活而实效的角度,妥善处理好这一突发教学事件,而是将学生作为反面教材,杀鸡儆猴。对于老师而言,在学生心目中威望自然无限升值,可以赢得满教室的寂然无声,而作为受批评的学生,却从此多少有点课堂上怯场的心理障碍,朴实而充满好奇的学生天性遭到了无情的伤害。后来似乎听闻家长也来校反映,学生因那次挫折,在心中留下了创伤的阴影。
笔者听闻此事,曾深陷沉思,这难道就是新时代素质教育所需要的方式么?语文课所蕴含的魅力,仅仅局限于老师咬文嚼字、僵化的课堂教学?试想,那个同仁若能灵活地把握教学过程,暂时放下手中的课务,从学生趣味心理的角度出发,临时为其“特设一种相当的境遇”,锻炼其观察和描摹事物的能力,使之“处于特设境遇里,一切需要,都从内心发出。”师者于“这个当儿,从旁导引,或竟授与”,一篇介绍龙虾的说明文便呼之而出了,这既顺势而为完成了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学生要学写说明文的要求,又能使当事的学生倾心领受,不至于受惊或骚动不安,也不至于导致课堂教学时间浪费。如此妥善处理,师者的教学艺术恐怕又是另外一翻境界了。由此可见,教师课堂上机智地迎合学生的趣味性心理,是有效推进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手段之一。
二、活跃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落实
创造性思维在人的智能要素中居主要地位,是智能发展的核心环节,是学生个体蕴含和表现创造性的一种能力。其具体表现为个体具有独创性的思维、强烈的好奇心、天赋的创造欲望。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别出心裁,敢于标新立异,摆脱传统,而不是对学生突破常规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进行横加干涉。教师在把握各种语文教学法的同时,应尽可能地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进而避免因模式化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单调感和其他方面的消极影响,使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真正地落到实处。
笔者曾在教授苏教版初一教材“专题·荷”的时候,在这方面作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当视频播放了“满池田田的荷叶、亭亭玉立的荷茎和风姿绰约的荷花”画面后,某位学生欣赏之余,突发奇想,向我询问,“‘荷’既然是一种生长在水中的植物,那么这个字为何不写成‘
这堂语文课上的突发性案例,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个受现代教育理念所熏陶的教育工作者,理应打破俗套而墨守成规的教学思路,利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正面突发性因素,追求学生语文想象能力的发展,尊重学生在语文课堂活动中的尝试和探索权利,活跃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而健全并落实语文课堂教学在“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方面的功效,为和谐社会培养出高文化素质的国民作出语文教学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三、把握学生善于模仿的心理特点,增进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学习能象老师那样的成功,这或多或少流露出他们不由自主地渴望模仿老师获取学习成功的内心世界,这符合美国教育家孟禄关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便是最初的教育”的观点,教育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把握学生的这一自然天成的心理趋向,对学生施加积极而有效的教育影响,使人类这朵“最初教育”的奇葩,绽放出更加瑰丽的光芒。笔者庆幸在教授《沁园春·雪》这首词时,对学生善于模仿的心理作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增进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沁园春·雪》这首词大气磅礴,毛泽东不是一位普通的文人,而是一位叱咤风云的领袖诗人,他把自己的胸襟、抱负、斗志,都注入到词当中,因此笔者在课前作了精心的准备,把授课的重点放在朗诵上,通过对朗诵技巧的把握,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让学生感受到伟人那种在极端困难的境遇中仍保留着“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欲与天公试比高”、“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气概和伟大志向。当笔者激情地结合视频画面演绎完整首词的朗诵时,学生被课堂气氛深深地感染了,对伟人充满了无限的热爱、崇敬和向往之情,纷纷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更有甚者,模仿笔者的样子,深情而激昂地朗诵全词。在学生稚嫩的声音里,笔者听出了祖国江山的妖娆,听出风流人物的呐喊,听出了伟人那种自信人生二百年的英雄气概,他们渴望象老师一样激情朗诵,渴望象伟人一样指点江山。
“师者,人之模范”。在笔者有意营造的豪壮氛围和激情讲解中,学生强烈的“向师性”心理被激发出来,他们对老师有意或无意地悄然模仿,印证了他们天性中自然天成的心理趋向,他们领悟并陶醉于词的意境中,用自己特有的感受,传达出对词的理解。当是时,施教者所要做的就是,能正确而有效地把握这“最初的教育”的本质,并加以科学的引导,学生的心中就一定能呼喊出,“我们就是未来的风流人物”。自此,这堂语文课的教学效果就自然彰显出来了。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学工作者应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努力完善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