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平
“农村的孩子怎么那么难教得明白,同一个问题要是在我们原来的学校讲一遍就可以了,可在这里讲好多次了孩子们都还不懂,那么简单的问题举了那么多的例子教了那么多遍了还不弄明白,真晕!这样的孩子就算清华大学的教授来教也未必能将他们教会。”每当听到从城里到乡下来支教的同事们发牢骚时说起农村的孩子难教这个话题时,我总会在心里打个疑问:“乡下的孩子难教”这一个令城乡教师都头痛的问题,到底出自儿童的自身本质?还是出自城乡儿童教育的差距呢?城乡儿童教育素质到底有多大的差距呢?问题的根源又来自哪里呢?这些问题令我深思……
根据这二十多年分别在农村和城区教学点执教时的了解,再细心观察比较,我发现了农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好些方面的差距还真不小,其主要表现有以下方面:
一、想象力方面的差距
大多数成人都懂得,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作为一个农村孩子,特别是那些留守儿童,由于代理监护人大多是农村老人,文化水平低,往往只管为孩子提供吃饱穿暖的帮助,很少有顾及到如何进一步去开拓孩子们的思维环境,提供他们拓开想象空间的条件;更甚的是不少老人为了节省电费,连电视也很少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跟在这样的老人身边的孩子自然会导致他们想象困难或想象能力的缺乏,想象内容的贫乏在学校明显表现为对空间立体几何、统计数学、想象绘画、音乐、文学及等缺乏理解能力,更枉谈创造性想象能力方面了。城里的孩子,父母爷爷奶奶等一大群人当宝围着团团转,从胎儿时期就开始进行胎教等一系列活动,为他们提供优良的环境,见多识广。和乡下的孩子两相比较,差距能小么?
二、学习态度方面的差距
记得自己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过:当一个人缺乏创造想象的能力,还会限制一个人的创造精神,使人变得守旧、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确,从当前农村儿童身上的表现上可以感受到,由于孩子们自小缺父母的关爱及言传身教,良好的学习行为没形成,也可以说是父辈不重视学习,只重视吃穿,因此,很多孩子对学习的观念比较模糊,这也造成学习态度的散漫,记得我教过的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家访时得知,孩子平时回家多数都是吃锅里的冷菜冷饭,吃饱了自己就看电视,看困了就在沙发上睡着,虽然父母也回家,但是早出晚归,就这样一个星期也没看到过父母一面,没进行过一句交流。在农村,这样的家庭并不少见,有这样的家庭教育背景,孩子缺乏交流沟通、关爱与指导,对学习缺乏正确的认知与评价,特别是当前课本中的教学内容与他们的生活关系比较遥远、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距离比较大时,他们在学习的表现更是缺乏积极的主动的情绪,显得自由散漫,这样的学习态度自然也便农村儿童素质与城里儿童素质拉开差距了。
三、心理方面的差距
当前由于农村儿童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因素影响,自卑是农村儿童的一大心理问题,由于大多数农村儿童得到父母的关爱较少,特别是农村女孩以及留守儿童,总觉得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在与同学交往中总缺乏信心,自卑心理很严重,甚至有自暴自弃的表现。另外,认知心理活动的因素而造成的学习态度的偏差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分析、综合、比较、思维、概括等能力较低也是导致他们自卑的一个原因。想象内容的贫乏、见识面的狭隘以及缺乏引导所带来的感知障碍,使他们不敢大胆去探索求知,做事学习总是畏畏缩缩,对事物缺少于饱满的创新激情,最成了将自己不可避免地幽闭在他个人的狭窄的情感的紧促的圈子里。相比这下,城里孩子优越的心理优势令他们自信,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促进他们更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城乡儿童的教育差距就拉得更明显了。
四、语言表达方面的差距
众所周知,学习离不开人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注意以及智能的综合分析运用,而当前农村儿童由于见识少,学习多局限于日常琐事的感知记忆,模仿,当学习到达另一个层次,对事物进行思维、想象等综合分析时,会对事物欠缺创造性、抽象性、逻辑性的想象,对与情感、色彩、形象等方面缺乏注意及积累,自然也就难以对有关的物、事用语言或文字进行恰当的表述,特别是平时不是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的方言地区,由于地方语言的差别,使得农村儿童的学习障碍更大,从而造成了农村儿童与城镇儿童的素质差距更加显著。
综合上面几方面的比对分析,我认为产生城乡儿童教育素质的差距这一问题的根源不在孩子,而是在于生活环境,如果我们全社会都给孩子们多点关心,帮助,共同为农村的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相信城乡儿童教育素质的差距就会渐渐消失,孩子们的笑容会更灿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