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美霞
(广州市第三十七中学,广东 广州 510180)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如何实现初中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提出教学资源整合和教学形式整合的方式,旨在实现初中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并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整合;综合性;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教学资源的整合
(一)关于教学资源的专题整合
教材是最基本的教学资源,叶圣
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这为我们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宝库。但面对如此巨大的宝库,漫无目标的“挑选”,既影响备课的效率,也不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我认为在千差万别的教学资源中,选取适合课程使用的教学资源的过程步骤应是:(如图1所示)
步骤一 步骤二 步骤三 步骤四
分析课程内容设定一个专题题 根据设定主题明确一个中心 围绕中心搜集相关教学资源 按一定的教学形式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
图1:教学资源整合的步骤
以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首先,通过对该单元语文课程的整体分析,可以为它定位为属于“风俗民情”这一专题。其次,在设定专题的基础上根据课程内容明确一个中心,如在教授《端午的鸭蛋》和《春酒》时,教师可以结合岭南“端午节、春节节庆风俗民情”这个中心来讲解。再次,围绕岭南“端午节、春节节庆风俗民情”这个中心搜集相关教学资源。
最后,将围绕中心搜集到的相关教学资源按一定的教学形式,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学习情况等,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见表1)。
年级及单元 |
课程 |
专 题 |
中心 |
搜集教学资源 |
教学资源整合 |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
《端午的鸭蛋》、《春酒》 |
风俗民情 |
岭南“端午节、春节节庆风俗民情” |
端午节:1、赛龙舟。2、吃粽子。 3、其他有趣的习俗,粽子的品种等。 春节:1、逛花街,买花和盆桔。2、炸煎堆、油角,蒸糕(萝卜糕、伦敦糕、马蹄糕、九层糕等,寓意“新春步步高)。3、年廿八都要"洗邋遢"等。 |
1、短片展示:《赛龙舟》。 2、歌曲:《行花街》。 3、图片展示:端午、春节的食品。 4、岭南节庆文化特点探讨:讲究“意头”,气氛,团聚等。 |
表1
其实,课本的编排有着一定的系统与规律。我们可以每个单元为单位,也可以通过统筹六本教材的课文内容进行同学科或跨学科教学资源的专题整合。通过对教学资源进行科学、系统、合理的专题整合,使学生有机会接触或文体相同、或内容相关、或专题相近的综合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大大丰富学生的知识空间,在提高比较鉴赏能力的同时,也充分发掘他们的思辨、分析的能力。
(二)关于教学资源的跨学科整合
“新课标”的其中一项基本理念提醒我们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能力”。 新教材在“写在前面”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旅行中,你将看到语文与历史、地理、生物、自然等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学语文,也在学其他学科;学其他学科,也在学语文”。这句话也道出了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密切关系。通过教学资源跨学科的整合,可以实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而在互补、渗透和重组的过程中,也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人教版初中三年六册语文书的课程中,与自然、科学相关的专题比较多。在教学资源跨学科整合的过程中,同样要遵循教学资源的专题整合的步骤,首先分析课程内容设定一个专题,然后根据设定主题明确一个中心,接着研究整合的方向(见表2),再围绕中心和整合的方向搜集相关教学资源,最后按一定的教学形式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值得注意的是,跨学科的教学资源整合必须要符合语文学习的目标,同时为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服务,避免把语文课上成其他课的不良后果。
人教版初中语文三学年部分课文跨学科整合方向
年级及单元 |
课程 |
专题 |
中心 |
整合方向 |
七年级上册 第3单元 |
《春》《济南的冬天》 |
感受自然 |
自然的奥秘 |
生物学、生态学 |
七年级下册 第4单元 |
《社戏》《安塞腰鼓》 《观舞记》 |
戏曲大舞台 |
艺术之旅 |
艺术学、表演 |
八年级上册第3单元 |
《中国石拱桥》 《桥之美》 |
说不尽的桥 |
身边的桥 |
历史学、建筑学 |
八年级下册第4单元 |
《端午的鸭蛋》 《春酒》 |
到民间采风去 |
节庆风俗 民情 |
社会学、心理学 |
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 |
《隆中对》《出师表》 |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 |
诸葛亮传 |
历史学、影视 |
九年级下册第4单元 |
《威尼斯商人》 《音乐之声》 |
乘着音乐的 翅膀 |
走近戏剧 |
戏剧学、社会学 |
表2
以七年级下册第29课《马》为例,这篇课文描写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如果教师只围绕马的形态、习性、种类来讲,很容易把它上成一节生物学课。而我是这样处理的,把这一课归入“马的世界”专题,中心则定为“马的故事”,整合方向是“历史学、艺术学”。先从课文的分析入手,包括“文学的笔调”、“作者的情感”。然后,介绍历史传说中的马,如周穆王的八骏;艺术作品中的马,徐悲鸿的《奔马图》;以及其他文学作品中的马,如韩愈的《马说》。这节课学生印象特别深刻,因为学习历史传说中的马,增长了历史学关于战争方面的知识,通过《马》和《马说》的对比,认识了同一对象,不同文体,不同角度,所表达的主题完全不同。而徐悲鸿栩栩如生的《奔马图》也让学生意识到对事物、对生活的观察不能太流于表面。
二、教学形式的整合
(一)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最为普遍、最为常用的教学形式的整合。相对于传统教学,信息技术不但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得到碰撞,使教学形式达到最优化。它还构建了一种活泼、新颖的教学形式,变过去的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和实际操作实践,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良好习惯,培养并发展了学生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促进了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能力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语文实践能力。
具体地讲,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播放一些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这些综合的教学资源,创设和展示一种有意义的教学情境,往往能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例如,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我为它定位为属于“童话·神话·寓言”这一专题。其次,在设定专题的基础上根据课程内容明确一个中心,如在教授《皇帝的新装》时,我就以“走近皇帝的新装”这个中心来讲解。再次,围绕“走近皇帝的新装”这个中心搜集相关教学资源。最后,将围绕中心搜集到的背景资料、图片、动画等教学资源,以课堂教学展示的形式进行整合。《皇帝的新装》本来就是一篇活泼的童话,运用信息技术播放一段生动有趣的动画,让学生根据动画复述故事。再投影皇帝巡游时的图片,让学生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样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整合,使枯燥的文字,变得生动了起来,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想象思维能力。
(二)语文课堂与课外教学形式的整合
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成功既需要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也需要教师对课外的实践活动进行精心的指导。如果说新课程语文应是一种“大语文”,新课程语文教学形式应是一种“大课堂”。语文课堂与课外教学形式的整合,将教学从课堂拓展至课外,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结合的综合性多层次开放式的语文教学体系,形成大课堂的格局。这种在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形式,大量地扩充课外教学的深度,增加课外教学的广度,有利于实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对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有一定帮助,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好像在讲到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时,我通过对该单元语文课程的整体分析,认为可以定位为属于“爱我祖国”这一专题。而在讲《黄河颂》这首组诗时,我结合“母亲河·黄河”这个中心来讲解。在课堂上先向学生展示了有关壶口瀑布等气势磅礴的黄河图片,即将下课时又在教室内响起激情洋溢的乐曲——《黄河大合唱》,这样不仅,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享受了视觉、听觉上的美,更重要的是加深学生对课文爱国情感的理解。课外布置要求学生围绕“保护黄河”这个主题,进行简单的调查问卷设计及调查,了解大家对黄河的现状和治理情况的认识。由于有了前期的感性认识,加上课外鼓励学生通过网络、书刊、报纸等途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