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138次
时间:2021年1月13日 15:02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中央立足全局、面向全球、 高;三是科技创新氛围不浓。内江正处于扩量提质、转型 聚焦关键、带动整体的国家战略。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 升级、跨越赶超的关键阶段,创新文化、创新氛围与发展 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 的要求不想匹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还没有真正 划》,规划将成渝城市群定位于西部创新驱动发展先导 形成。
区。2018年6月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明确在全省构建“一干 三、推进内江打造西部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市主要对策 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下,支持内江加快建设 及建议成渝发展主轴重要节点城市和成渝特大城市功能配套服务 1.抓重点平台建设,不断完善科技创新布局。坚持 中心。在重重机遇和挑战之下,打造西部创新驱动发展先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深入 行市,对于加快内江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走上质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线,充分发挥三大“国字号” 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创新发展之路,具有重大 园区和三大“国字号”孵化器的创新引领示范作用,鼓励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各个园区和孵化器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科技创新机构和体一、推进内江打造西部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市基础和潜力 系,完善园区产业链、创新链,孵化器资金链和政策链。
出台《关于加快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 以实现科技支撑引领产业发展为导向,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内江市企业培育行动方案》和《内江市创新合作培育行动 为核心,以引进和培育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支撑,聚集创 方案等文件,全面落实“责任制+清单制”推进科技创新中 新要素、优化创新配置,市、县、区同步推进创新型名片心。积极组织开展国家创新型县(市)申报创建工作,隆昌 打造,稳步推进内江市争创省级创新型城市,加快隆昌国市被科技部确定为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发挥财政 家创新型县(市)建设,鼓励其他县(区)根据自身特色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 争创省级创新型县(区)。
企业开展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 2.抓企业主体培育,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实施企 目前,全市订校(院)地、校(院)企、校校合作协议 业培育行动方案,培育层次有序的创新型企业集群,构建余项,协议涉及金额7亿元,新建创新平台10余个,引进 以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为主,技术新进性 各类高层次人才100余名。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0 服务企业为辅的创新梯队。鼓励企业按照科技型企业标 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21户。全市每年技术合同登记已突破 准,建立新型研发平台、培养研发队伍、增加研发投入,亿元。全市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达6628件和2732件, 提升企业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出台并落实高新技术企业 专利申请年均增幅在20%以上。全市科技创新指数54.4,居 优惠政策,强化“一对一”帮扶服务,新培育一批高新技术全省第九位,科技创新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持续提升, 企业。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筛选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27个、全市已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 信息技术外包服务、技术性业务流程外包服务、技术性知 8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6家),孵化面积15.9万平方 识流程外包服务龙头企业,启动技术先进性服务企业培育米、入孵企业585家。建成国家级星创天地2家,建成省级重 工程,着力培育技术先进性服务企业。
点实验室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5个、博士后工作站5个, 3.抓创新氛围营造,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优化科 技术转移中心4个,企业技术中心99个高层次人才服务中 技创新生态,要大力推进科技金融、技术转移、资源共享 心、创新服务中心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2个。科技企业孵化 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汇集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器、院士(专家)工作站居全省第一方阵,创新平台呈现出 素、开放式服务机构,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全社会创新创数量与质量并进的良好态势。 业热情。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制度。实施“甜 二、推进内江打造西部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市的突出矛 城英才”引进计划,引进一批符合内江产业发展方向、具 有自主创新成果、能够突破产业核心技术的高层次创新创 盾和问题业人才及团队。要以战略支柱产业聚集人才,以新型载体 虽然内江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形成了很好的工作基 培育人才,着力建设一支富有创新活力的人才队伍。贯彻 础,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着一定差距。主要表现 落实国省科技创新相关政策,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出台一 在:一是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相较发达地区,科技研发投 批突破性政策,形成完善的科技政策支撑体系,建立和完 入偏低,科技创新对优势产业作用不明显,自主创新产品 善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市场为支撑 和项目不多,发明专利比重小,缺少在国际国内形成核心 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大力提升自主创新和协同创 竞争力和真正垄断地位的项目和产品,创新后劲亟待提 新能力,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人人 高;二是科技创新活力不够。受经济下行的影响,尚未形 皆可创新、创新惠及人人,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 成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