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67次
时间:2022年3月29日 19:50
(116622 大连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 辽宁 大连)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of computer public courseWang?Hong,?Li?Pixian(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Dalian University, 116622, Liaoning)
【摘 要】随着2019级培养方案的调整,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出更高要求,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组建信息化教学资源库,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积极开展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在学时减少的情况下保障课程教学质量,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关键词】宽专融;信息素养;自主学习;动手能力[Abstract]with the adjustment of the 2019 level training plan,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basic computercourses are put forwar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plus", through the design of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urriculum system, theestablishment of an information teaching resource base, the adoption of a mixed teaching mode, and the active reform of the computerpublic course teaching, to guarante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n the case of reduced hours.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can improve their practical ability.
[Key?words]liberal, professional and financial, information literacy, autonomous learning, hands-on ability随着2019级培养方案的调整,参考教育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意见,在调研国内外一些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前提下,结合学校实际,对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整与改革,并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1、指导思想:体现“宽专融”
不同专业类别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要求各不相同。
(1)“宽”是指通识型(基础类)课程
通识型(基础类)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基本素质教育。主要以培养对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理解、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同时也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运用能力。
(2)“专”是指专业型课程
专业型课程根据不同专业类别的特点,结合相应的计算机技术来组织课程内容。例如,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等,培养学生掌握应用特定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3)“融”是指交叉型课程
交叉型课程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专业类别的应用而产生的一种课程形式,它们在内容上以相应专业为背景,应用计算机技术,也反映出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例如:移动APP开发技术、医学信息技术基础等。
2、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采取1+X模式,根据不同专业类别对计算机需求不同,按各专业类别特点分类设课,教学内容体现“宽专融”教学思想。
1:计算机基础通识教育课程,即计算机基础,集中在第1学期开设。
X:按专业类别需要,与专业相结合、融合课程分别于第2到第4学期开设。其中对理工类专业开设了Python程序设计(3学分,64学时,32理论+32上机)和C语言程序设计(3学分,64学时,32理论+32上机)等课程。对文管类专业开设了数据库技术与应用(2学分,32理论,免32学时)、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2学分,32理论,免32学时)、移动电子商务(2学分,32理论,免32学时)、移动app开发技术(2学分,32理论,免32学时)等课程。针对医学类专业,开设了医学信息技术(2学分,32理论,免32学时上机)和医学虚拟现实技术(2学分,32理论,免32学时上机)等课程供相关专业选择。
3、课程实施
计算机基础是面向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培养大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知识的基本理解、掌握新的计算机技术以及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运用能力,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能力。
计算机基础课程学时安排从以前32学时理论+32学时上机进行了大幅度地改革,变成32学时的理论,但对课程要求达到的培养目标却没有因学时的减少而降低,那么如何保障目标的达成,我们做了科学设计,细致安排,大胆地尝试。
首先在硬件上,将机房从单纯的只能进行上机练习分割成4个区域,可同时容纳4个教学班在其中授课,安装有教师机,广播教学系统和耳机麦克。
其次在学时安排上进行了分配:16学时理论篇的讲授,场地为多媒体教室,16学时实践篇的讲授,场地为改造后的机房。理论篇主要介绍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系统、计算思维、软件技术基础和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与网络安全技术。实践篇主要讲授计算机操作,包括文字编辑软件、数据处理软件和演示文稿软件等,要求同学们能够熟练掌握Office的高级应用,如毕业论文排版、海报、简历的制作、Excel综合型大数据分析、统计、复杂数据处理等操作。
教学模式上,改革现有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建设全面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开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老师主讲,学生被动灌输的教学模式。实践篇的授课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