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118次
时间:2021年5月11日 15:56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这既是对新发展阶段社会治理的新要求,也是新目标。我国社区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但在环境、卫生、健康、安全、文化的生产生活中仍然存在诸多矛盾,呈现出动态多变、复杂多样、诉求多样的特点。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对社区治理提出新要求,必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构建多维复合型社区治理共同体,从而为全面推进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提供方法论思考。
新发展阶段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
我国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社区治理取得的显著成效,环境问题得到了相应改善,社会安全体系比较健全,医疗卫生投入逐年增加,精神文化建设不断完善,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并明显提升。同时,社区治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譬如,在环境治理方面,我国的垃圾生产总量从2012年17080.9万吨到2020年26485万吨,一直处于逐年增长状态,环境污染状况还是十分严峻的,仍然困扰着广大基层群众。在公共安全方面,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率虽逐年降低,但盗窃、抢劫时有发生,仅年就到达248.7万件。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城镇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基层公共安全仍然面临新问题新挑战。在医疗卫生方面,我国医疗卫生总支出从2012年28119.00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亿元,尽管公共医疗公共支出规模巨大并逐年增大,但医疗硬件设施落后、服务功能减弱、服务功能缺失以及人力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已严重造成医疗卫生内卷化的困境,优质相对集中并集中于中心城市或城市的中心区域,导致基层医疗资源短缺、医疗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基层社区亟需构建基层社区医疗共同体。在公共文化方面,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公民文化素质的提升,大力建设公共文化机构,文化机构数量自2012年的50021个增长到2020年个。但由于这些公共文化机构分布也较为集中在城市中心地带,仍然满足不了基层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日益增长需要。通过前文所述,当前我国基层治理在生态环境,公共安全、医疗卫生,精神文化等方面仍然存在动态多变、复杂多样的特点,折射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社区治理中的表现,社区治理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社区治理共同体构建的逻辑依据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2]的新要求。这不仅为社区治理指明了方向,更为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了根本价值遵循。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追问的是,为什么要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其逻辑依据是什么呢?这需要我们从以下三个角度回答为什么要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即:社区治理共同体构建的逻辑依据。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共同体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 “大同”“仁爱”“和合”思想孕育着“共同体”基因,是人与人间交往目标、人与人之间关系准则、人与人之间价值选择的共同价值观。这种“大同”社会所展现出的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人能得到社会关爱,人人能够安居乐业的特征,体现了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生产生活命运共同关系,为新发展阶段社区治理提供了“共同体”基因。换句话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凝聚了人与自然、人、社会交往的“共同体”智慧,对如何建构社区共同体提供了思想依据。
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继承与发展。按照马克思唯物史观讨论问题,共同体思想就是“人的自由联合体”的真正共同体。正如马克思提出的“货币、劳动”共同体。同时,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历史的考察,发现“共同体”经历了人身依附的“自然共同体”阶段、以物依附的“虚假共同体”阶段、和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真正共同体”阶段。这就证明,“社会共同体是人类的本质的属性。”[4]马克思还指出“凡是要把社会组织完全加以改造的地方,群众自己就一定要参加进去。”[5]显而易见,社区治理中人民群众通过生产生活的劳动,并在生产生活劳动的关系中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共同体,这就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为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的路径
充分发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制度优势。历史和实践无数次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社区治理共同体构建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区治理工作中“龙头”
和“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与外界沟通,加强各支部培训,突出党的政治教育,提高各支部书记和党员素质,以便进行更加科学的社区治理。开展党员干部进社区活动,真正地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群众零距离上门服务。各社区可不定期组织群众召开会议,可以在加强社区治理政策宣传的同时,收集群众的意见,这样既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又为社区治理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科学决策依据,从而为多维复合型社区治理共同体构建提供组织保证。
组织协同多元治理主体。治理主体是构建多维复合型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核心。必须充分提高纵向、横向府际间沟通协同能力,提升政府政策制度和执行能力,引导规范市场行为,充分发挥政府为社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职能,从而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主体作用。由于社会组织发育于、成长于基层社会,最先听到基层群众声音,最了解基层群众诉求,最容易和基层群体处理好关系;同时,社会组织有一个大的数据、信息平台,遇到突发事件或重大事件时,可以充分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力量,即时拉开社会治理的民生大网。因此,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参与到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中。
充分调动基层群众的力量,动员群众自愿者参与,组建自治团队,真正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建设、人人共享的多维社区治理共同体。
善于运用科学治理思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6]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多维社区治理共同体中,必须善于运用科学思维方式,坚持系统思维,既要着眼重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兼顾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统一;坚持法治思维,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依法依规依纪执行各项工作,把“法”
与“德”的结合放入到社区治理的实践中,实现“依法治理”和“依德治理”的统一;坚持底线思维,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既要防范“黑天鹅”又要防“会犀牛”,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社区治理的主动权。换句话说,构建多维复合型社区治事共同体必须用好系统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方式,切实为社区治理共同体构建提供科学思维和工作方法。
科学运用治理工具。宣传工作是构建多维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有效手段。正如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者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的群众知道。有关政策的问题,一般地都应当在党的报纸上或者刊物上进行宣传。”[7]显然,必须利用舆论宣传引领社区群众思想,凝聚共识,把思想统一到生产生活生命“共同体”建设上来。科学有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为主要手段,把科技与社区治理共同体构建相结合,在实践中实现科技发展创新和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双赢”,提升人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社会治理的方式,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效能,使社区治理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织就一张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大网,从而真正推进多维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
总之,只要我们厘清社会治理现存矛盾,紧紧围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运用科学思维方式,科学运用治理工具,就能构建一个多维复合型社区治理共同体,为开启全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丁元竹.筑牢社会治理共同体意识[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