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玮
(南京市下关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南京 210015)
摘 要:上学期,南京市教育局对我校进行了教学督导评估。每个老师的课都必听、必评,还要在全市范围进行反馈,大家都说这压力可比开市级公开课大多了。作为一名年青教师,我的压力就更大了。因为我所执教的是中职一年级数控班,这个班全是男生,入学成绩是全年级倒数第一;而且我在督导检查的当天应该上口语交际课《劝说》,这无异于雪上加霜。我日日在冥思如何备好这节口语交际课?在职教课改的大背景下,如何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他们呢?
关键词:导学案;中职语文;口语交际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案例描述
这天我正好又在数控班上课。上课铃刚响过,可是教室里还是有点吵杂,显然学生还没有从课间回过神来。
我提高嗓门有点生气:“看看你们,马上就要督导了,怎么还是这样,到时那节课怎么上啊?”
看着我严肃的表情,教室里渐渐安静下来了。
小李很关心地问:“老师,你课还备好啦,提前告诉我们要准备什么啊?”
我仍旧不吭声,眼睛不停地环视着每个人,整个教室鸦雀无声。
我暗自揣度:看来这些学生对督导检查这事还挺上心的,何不与他们交流交流呢。课堂毕竟是属于他们的,自己绞尽脑汁又有何用呢?
我调整了自己的语气:“同学们,请今天回去预习第三单元口语交际——《劝说》”。
一语既出,教室又开始沸腾了。
小王、小张还有全班公认的最自觉的小李着急地说:“我们班大部分同学回去怎么可能看书呢,还有就是看,他们也不知道怎么看呀?”……
我有意回避学生们议论的总总:“你们喜欢用什么样的形式上《劝说》呢?”
学生又七嘴八舌议论开来,呼声最高的就是“表演”。
小王:“你可以课前给我们排练一个小片段,然后用摄像机拍下来啊……”
没想到平时被公认的“差班”,在此刻热情会如此高涨,面对这些学生,教师怎能不给力呢?
我顺水推舟:“好,咱们就把这次督导课当成我们的翻身仗,让大家改变对我们这个“差班”的印象,怎么样?”
突然,热闹的课堂被一个洪亮的声音所打断。
只听到学生小王说:“老师,你平时常跟我们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你能不能这次就授一下渔呢?”
看来我平时的一些观念对学生已经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我暗自欣慰:“同学们,明天我会给大家一个惊喜。”
回去后,根据和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获得的信息,设计了一份有关《口语交际之劝说》的导学案,在其中我邀请了班上好中差三类学生共同设计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三个环节。
第二天上课,我故作玄虚:“马上送你们每人一只‘渡船’,这只‘渡船’是我和班上一部分同学共同设计的。”
不知情的学生大叫:“原来这就是你给我们的惊喜啊,不就是导学案嘛,到底是语
到了督导检查的那天,这个“差班”回馈了我一个惊喜,整堂课进行得非常顺利,最后得了A课。师生齐心协力,驾着这只“渡船”,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二、案例分析
上述案例师生们在课前平等对话、交流碰撞的话语,不正是反映了课堂依然是老师演出“教案剧”的秀场、公开课就是精雕细琢的表演这些行为在学生心目中根深蒂固的现实吗?可是导学案的出现却逐渐粉碎了这一现实,毋庸置疑,导学案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个人研究设计并由学生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我想如果把这次口语课《劝说》比作是渡河的话,那么导学案就是在渡河前送给学生的一只渡船,而这只渡船也是在充分了解、尊重学生、遵循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文化反哺、相互启发、教学相长的结果。有了它,师生共同配合到达了知识的彼岸。
三、反思
(一)教师必须树立“大课堂观”的概念,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形式,使之网络化、开放化、多元化。承载着学生的这只“渡船”就是要建构这样的“大课堂观”,它可以对教材进行重组重构,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开发。让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成为新材料和新教学智慧创生的主体。
(二)设计“渡船”须以生为本,以学为本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可是口号落到实处难上加难。我想具体而言表现在:
首先,要在研究学情的基础上来设计。设计开放的问题,创设生活的情境,鼓励个性的见解,激起思维的碰撞。设计有层次性的问题,让好学生吃好,让差学生吃饱。
其次,要抓住学生学得深刻的内容来设计。当学生发现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时,学生的学习就变得深刻了;当新知识整合到学习者的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时,学生的学习也变得深刻了。
最后,要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来设计。学习口语就是要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就是在设计时可以考虑从语言知识、语篇能力、策略能力、社会文化能力等这些方面有侧重的来设计导学案的相关内容。
(三)“乘船渡河”前要有心理预示
一个全是男生的差班,其实他们每个人内心对教授他们课
(四)驶向彼岸的过程不忘对“渡船”进行再设计
导学案的设计除了课前的“预案”,还要体现课中的“续案”以及课后的“补案”,所以,在使用的过程中教师还必须对此进行“再设计”。主要体现在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上的教学策略的调整、教学方法的变更、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问题的提出(教师判断是否有效,是否需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最后的反思设计等都应及时填补进去。有了“再设计”,很多课堂宝贵的“再生资源”就能被很好的利用起来,这只“渡船”也会载着师生们在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越行越远。
参考文献:
[1]雷玲.名师教学机智例谈(语文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张海晨,李炳婷.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M].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
[3]赵家琛,张成菊.学案教学设计[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