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人文关怀;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学习实际;前途实际
论文摘要:高校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关键是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要,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使其达到自由全面发展。而以学生为本,就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即从他们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学习实际、前途实际出发,进行“人情味”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进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的报告里第一次出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要求,进一步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拓宽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视野,也为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指明了方向。高校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其对象主要是大学生。大学时期可以说既是学生的“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深入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充分考虑他们的实际情况,“变单纯的‘高空作业’为富有人情味的‘贴身关怀”’做到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即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学习实际、前途实际、生活实际出发,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方法,显现“亲和力”,体现人文关怀,进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一、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当代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懂学生,懂学生的思想实际,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接近学生,消除人际距离,消除理论距离。否则,不管你讲得多么起劲,强调得多么重要,在学生看来,无异于“高谈阔论”,落实不到实处,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是,在主流上、整体上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关心他人,愿意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贡献力量。但不容忽视的是:国际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信息网络化;国内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同时,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流碰撞,这些因素无疑都影响着在校大学生。他们的心理还未完全成熟,对社会的认知比较理想化,又面临多种诱惑,致使他们在是非曲直面前常常陷入困惑,进而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言论充满怀疑,甚至出现抵触情绪。
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要做到以下4点: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具体可采取走访宿舍、设立心理咨询室、进行网络聊天等形式,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困惑,从而加强心理疏导的针对性;其次,必须紧跟形势,遇到突发事件、紧急事件,要在第一时间向学生讲清讲透,以消除误解,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猜疑;再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有毫不动摇的坚定信念,在心理上给学生一个支撑;最后,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客观性原则,在信息资源不充足的情况下,不可妄下结论,而应和学生进行民主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做到恰当的引导,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来引领整合多样化的思想意识。
二、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关爱大学生的校园生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要想搞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认真体会思想意识的来源。这就要求每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生活方式、追求的风格、课余生活的兴奋点等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真正体现人文关怀。
当今的大学生是“90后”的一代,他们追求现代生活方式,网络、手机等现代媒体成了他们的“亲密伴侣”。据调查显示,在大学生群体中,拥有手机的人数超过98。手机成了大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方面,手机改变了大学生以往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格局,丰富了他们的生活空间,只要手机在手,就可以随时随地与同学、朋友保持密切联系,做到了“天涯若比邻”;但另一方面,手机也给很多大学生带来了“比邻若天涯”的尴尬,妨害了同学之间面对面的交往,甚至产生了交往障碍。而不恰当地使用现代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既消耗时间、精力、财力,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妨害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干扰了学生的正常学习环境。
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考虑学生生活环境的变化,利用学生生活的兴奋点,随时随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运用手机“沟通无限”的特点,进一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改变单一的学校教育,将学校、社会和家庭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利用手机短信“私密性、互动性”的特点,开设手机心理咨询室,了解学生的“心声”,解决“难言之隐”,有效地开展“情感教育”;利用手机“即时性”的特点,随时传播国家的方针政策、学校的活动方案、先进事迹等,达到“无为而治”的隐性教育;利用手机“娱乐性”的特点,推出手机文化套餐,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从大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培养大学生科学的学习理念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仍是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大学生提出“四会”,其中之一就是学会学习。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是单纯的思想教育,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入大学,学习的内容、形式和要求都发生了变化:不仅要努力学习,而且要学会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掌握获得知识的能力;尤其在当今知识大爆炸、信息网络化的时代,知识信息快速增长,知识的更新期大大缩短,如何在知识的海洋中充分吸收有利养分,学会取舍,这已经是摆在众多大学生面前的一大难题,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知识、技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从大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帮助大学生转变学习观念,珍惜学习机会,掌握学习方法,排除学习困难。第一,在一个强调个性、强调创新的时代,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既符合学生实际,又适应社会发展,是真正的“人性化”教育,所以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深入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差异培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第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会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方向,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培养并引导学生建立浓厚的学习兴趣。第三,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鼓励学生既要脚踏实地,打下扎实的专业根底;又要善于思考,勇于开拓,敢于突破思维定势,努力探索新知识;还要推进终身学习实践,促进人的终身发展与完善。第四,学校的教育不可能是终生的,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实际、长远利益,必须培养学生科学安排时间,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达到“授之以渔”。
四、从大学生的前途实际出发——帮助大学生规划未来
加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关键是使教育切合实际,不宜假、大、空,而要真、要细、要有用;要将国家的长远未来与学生的个人前途紧密结合起来,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想学生之所想,从学生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当前,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是他们对自己前途,特别是毕业后的就业问题。每一个上大学的人都希望自己有光明的前途,有稳定的工作。但自从1999年全国高校开始扩招以来,每年的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2009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是611万人,加上以往遗留的未就业的250万人,共约860万人[5],而当今的全球金融危机,更加剧了就业压力,致使很多大学生感到前途渺茫,思想上也就难免出现波动,易情绪化,外在表现就是看问题不理智,不全面,容易偏激。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实效性的作用,就必须注重“人文关怀”,从学生的前途实际出发,帮助大学生规划未来。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的有关精神,需做到:第一,广泛开展就业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调整就业预期,结合学校的优势,鼓励学生到农村,到社区,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第二,加强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以积极心态面对就业压力,特别要注重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导;第三,加强大学生就业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如:团队意识,吃苦耐劳精神,诚实守信的品质,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精神等,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第四,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开设创业课程、改进教学方式,建立弹性学制及开辟学生试验基地等。
总之,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方能显示教育的“人情味”,体现“人文关怀”,从而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