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潮汕工夫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体现潮汕民俗特点、包罗潮汕人文等内涵。本文以分析整合等方法,从民俗学的视角出发,探讨潮汕工夫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潮汕工夫茶作为民间文化的一个载体,融入了当地的话语体系,成为了研究当地民俗和人文的一个窗口,有着茶艺之外的社会研究价值。
关键词:潮汕工夫茶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
潮汕工夫茶作为第二批入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分类到“民俗”类别当中,由此可看到潮汕工夫茶不仅是一项技艺,更是与当地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结的一部分,但这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之所以成为了一项“遗产”,其入选理由为:
“潮州工夫茶艺是潮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民俗学、潮学、社会生活史等方面的研究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大多数年轻人对工夫茶已不甚了解,"传统潮州工夫茶技艺为简化的冲泡程序所取代, 潮州工夫茶技艺呈现出衰退的趋势,亟待保护。”由此看到,技艺的简化、社会的变换都是潮汕工夫茶成为“遗产”的原因,但笔者认为,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除了茶艺的程序之外,应当还有其中承载的伦理、礼仪以及社会话语体系等民俗内容。
此前对于潮汕工夫茶的研究,多从其茶艺冲泡的程序进行解析,如华南农业大学孙碧玲的《潮汕工夫茶研究:回顾与展望》,简要梳理了对潮汕工夫茶研究的几个方面,如历史考证、特征辨析等,作者在结语处提出的问题即是从民俗学视角进行潮汕工夫茶研究,恰是本文拟发掘的工夫茶非遗的民俗内涵。
由潮汕工夫茶传承人叶汉钟撰写的《潮州工夫茶茶道表演冲泡程序与动作规范》则注重工夫茶的另一个功能———技艺表演功能, 这是潮汕工夫茶茶艺在快节奏社会下的一种反击,期望通过茶艺表演等形式唤起人们对茶艺程序的重新认识。此文着重解析工夫茶冲泡程序,未对其背后的缘由进行深入探究。
在比较视野中,有将潮汕工夫茶与四川“茶馆龙门阵”进行比较的, 如华南师范大学林贤敏的《潮汕文化与川蜀文化———从“功夫茶”与“茶馆龙门阵”谈起》,从茶的不同来探究民俗的不同; 亦有将潮汕工夫茶归入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进行比较的,如《福建茶叶》刊物 上宁翠玲的《浅析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的区别》,此文从两者的精神、传承方式进行解析,但未从民俗的角度联系两者的存在环境进行探究。
综上可言,对于潮汕工夫茶的研究,多从冲泡程序等角度进行解析,民俗只作为其解析的一部分,而较少从民俗学的视野出发,分析其中的人文因素和历史内涵。因而,本文拟从民俗学的角度,通过实证考察、分析整合、比较研究等民俗学研究方法,探究潮汕工夫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一、潮汕工夫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一)潮汕工夫茶概况
“潮汕工夫茶”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又是“潮汕功夫茶”。
其实,“工夫”和“功夫”,在闽南语中发音是不一致的,“工夫”
在潮汕方言中有用尽心思、仔细周到之意,亦可理解为“工匠精神”的“工”。至于“工夫茶”为何传为“功夫茶”,“黄贤庚认为‘功’和‘工’在广东潮汕、福建闽南的方言中音与义是有区别的,在潮汕方言中,‘工’即力气、时间,‘功’则为武功、本领、火功,这就说明在茶叶范畴‘工夫’与‘功夫’是两个含义。但在官方文字记录中,‘工’和‘功’在音上则是相同的,这也可能是产生误用的原因之一。”
[1]
潮汕工夫茶以乌龙茶为主要茶品, 且以潮州凤凰山产的茶为佳。潮州凤凰茶有数百种香型,其茶叶种植历史悠久,产业已成规模。潮州人因为嗜茶如命,有“老茶客”之称。品茶经验丰富的人还能从茶中分辨出该茶树所种植的位置为高山、低山或中山,以及茶树身处阴坡或阳坡等。在潮州民间,虽没有许多受国家或省级认证的茶道专家或茶艺师, 但人人都爱喝茶,都能选择自己喜欢或所能接受的茶叶品种或香型,且因喝茶而产生了交联,组成了一个以茶为纽带的社会。
潮汕工夫茶的冲泡程序,所注重的并不只是程序本身,更有程序背后所包含的礼仪、人文关怀等。如较为人熟知的“关公巡城”这一程序,指冲茶时茶壶巡过各个茶杯,令各茶杯茶色均匀、茶量一 2 A U致,此中不仅表现出茶艺程序的严谨,也体现了对人人平等的关怀。而“韩信点兵”这一程序则指在冲茶时将茶壶里最后的茶以点点滴滴的形式将其滴入各个茶杯中,从茶艺上讲,这一程序是为了每一泡茶的完整性,也是为了下一泡茶的口感和色泽, 令每一次的冲茶都是新鲜水源地注入和舒展茶叶的融合;从人文上讲,这体现了潮汕人勤俭节约的持家风格,对日常事物的珍视。
潮汕工夫茶对茶具、冲茶的空间的要求,多因地制宜,甚至有“随遇而安”的心态。潮汕工夫茶茶具有宜兴紫砂壶,也有当地的红泥壶,以及有着“中国瓷都”之称的枫溪区产的陶瓷茶具等。人们根据环境选择茶具,但这种选择,并非日本茶道中的严苛要求,更多的是一份随意。如做生意的人,店铺中多为陶瓷茶具,方便灵活,成本亦较低,若在繁忙的店铺生意间打碎了茶杯也不要紧,仍有替代。而在个人家中,几乎都有珍藏紫砂壶的习惯,在书房、在家人谈话的客厅,人们静心品茶,细心养壶,陶冶情操,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一种茶艺表演所致力追求的“和”、“静”、“怡”、“真”的境界。
(二)潮汕工夫茶在现代
从时间上看,潮汕工夫茶自宋明起就蔚然成风,其冲泡程序在历史的洗涤中,留下了最为实用的程序。从前,“红泥小火炉”、炭炉等都是冲泡工夫茶必备的茶具。冲泡的水温也有讲究,常有水沸之后提壶走七步来到茶盘上冲泡之说,这种距离和时间为水温最适宜冲泡茶叶的境地。如今,许多电热水壶还做成了复古的炭炉形式,也深受潮汕茶人的喜爱。
除了程序的简化、工具的变换之外,潮汕工夫茶所承载的话语体系自然也与时俱进。或许古时的人们日子过得风雅,在冲泡工夫茶的过程中, 将冲泡茶叶的过程当作是一番艺术的展现, 在此中表达主人与宾客之间的情感关联, 可能寥寥数语,但以茶代言,这种模式传入日本后对日本茶道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如今,社会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也充斥着纷繁复杂的内容,工夫茶本身所承载的内容,也从艺术走下神坛,成为市井生活的一面镜子。在潮汕地区,无论在什么场合,几乎都有茶的存在,茶甚至成为了人们进行谈话的一个必需品。
无论是店铺做生意、商家谈合作、妇人聊“八卦”,还是家人话家常,几乎都要加以茶的参与。茶彷佛成为了一个精通人情世故的参与者,能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连接谈话的内容,润 滑聚会的气氛,同时,也渐渐了成为潮汕民俗的一个载体。
潮汕人对于工夫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概是既有自豪之情,又有些许疑惑的。于他们而言,将茶叶称为“茶米”,表示了茶在日常生活中同米饭一样重要的地位,怎会成为一项“遗产”呢。若说这项民俗成为了“遗产”,人们认为可能是茶艺的渐渐简化与消逝,由原来的冲茶必需转化为一种单纯的表演形式,在“非遗进校园”中成为了学生社团的表演节目。而笔者认为,真正使得潮汕工夫茶成为一项非遗的,并不仅仅是在技艺层面,而是在“民俗”这一类别中,它代表着一种生活习惯,一种市井文化,一种日常平淡的情怀,是人们的情感关联、社会的包容程度以及族群的融合情况。从工夫茶程序中的温杯等细节都能看出对人情的关怀、对茶叶的保重,而倘若过多的程序被省略,过多的情感被飞速旋转的社会湮没,则其背后的关怀也可能随之渐渐消失,不被珍视。这才是其作为民俗非遗在形式之下的内涵与价值,给予人们警示的意义。
(三)潮汕工夫茶在他乡
潮汕人因身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早在大航海时代就多出海打拼,加之其勤勉奋进的精神品格,使得潮汕商人在外成绩显著,族群的维系能力亦强,在这其中,除了他们携带至异乡的饮食习惯、宗教信仰如妈祖信俗等,工夫茶也慰藉了异乡潮汕人的舌尖上的乡愁。
从现今市场上琳琅满目的旅行茶具就可看出, 潮汕人即便外出,也要携带家乡的茶叶、便利的茶具甚至还有小型电热水壶等,在异乡支起简单的桌椅就可以闻到茶香,就可以聚集起同乡人,一起回味,仿佛故乡未曾走远。这也是如今东南亚地区各潮汕华侨圈里仍保留着饮工夫茶的习惯的原因之一。
通过工夫茶,异乡的潮汕人话起家常,拉近了距离,也维系了族群纽带,成为了他们之间默契的文化认同。
常有人言, 在广东珠三角地区若看到店铺里摆放着简单的工夫茶具的,店主定是潮汕人。从潮汕到珠三角,虽是不远的路途,但工夫茶在此其中也发生了改变。在潮汕,茶盘上至多摆放三个茶杯,三个茶杯有时摆放为一个“品”字,有的也摆放为一个半圆形,意为圆润包容。每一泡茶大家相互谦让,司炉即冲茶的人为最后一个喝,在每一轮冲茶之后,所有茶杯再归于茶盘,由司炉以沸水冲洗消毒,有清洁和温杯之作用,再进入下一轮饮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喝茶的人在谦让之中既有交流,又有尊重,是为这项民俗中至为重要的一种品德的体现。而在珠三角,据笔者的观察发现,茶杯人数多以喝茶人数来定,每人一杯,且喝完即放在跟前,之后由冲茶人提着茶壶轮番给每个人跟前的茶杯添茶,人人都有,无需客套,自然也缺少了融汇与交流的细节。另有一点,潮汕工夫茶每轮清洗杯子,任何人来了即可加入饮茶及谈话之中,与大家融为一体,而珠三角的工夫茶饮法,虽来了人不过是多添一个杯子之事,但亦只是一个单独的杯子, 并无从与其他杯子的摆放或冲洗之中获得一份参与感和融入情。
综上可言,潮汕工夫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并非只是茶艺的艺术表演价值,更有其在民俗中连接人情、维系族群、滋养乡愁以及培养“一方水土一方人”性格的重要作用。这也是潮汕工夫茶在现代、在他乡,仍能发挥其民俗与文化精神的内核能量的体现。
二、关于潮汕工夫茶的比较研究
(一)潮汕工夫茶与日本茶道的比较研究
在2017 年年初,日本文化厅准备将茶道、盆栽等传统生活文化申请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候选项目。
这一举动令中国茶文化界也开始有所警觉与行动。但同样作为“生活文化”的一部分的潮汕工夫茶入选非遗,对潮汕人们来说,生活文化并没有发生巨大的改变。近来时兴的茶馆,或以茶为主题的民宿客栈, 是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旅游产业上的一种发展形式, 但并未对人们的实际生活以及习俗习惯造成重大影响。
潮汕工夫茶主张开放、交流与融合, 对事物持包容的心态,在饮茶过程中话题内容多样,主宾之间距离亲近。而日本茶道以“一期一会”的心态,将茶道仪式表现得淋漓尽致,场景素净,情感亦肃静,主宾之间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领会。
在笔者看来,潮汕工夫茶讲求融汇,程序与环境也随意,只要交流与心境的顺畅, 是一种与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市井文化。日本茶道的仪式感,更多的是出于个人对所尊崇的文化精神的一份践行、一个交代,是一门严肃的生活美学。
(二)潮汕工夫茶与四川茶文化的比较研究
与日本茶道相比,更显热情的潮汕工夫茶,与四川茶文化比较,那还不算真正的“热闹”了。四川人喝茶要到茶馆里喝,加上麻将与牌,熙熙攘攘,一派火辣辣的人间烟火气儿。由中可看到两地人们的性格差异,潮汕人更显温婉,四川人豪爽直率。民俗与族群性格的形成关系,可从茶中窥见一二,既是民俗养成了族群的性格,亦是族群性格丰富发展着民俗。
在潮汕工夫茶中,所用的盖碗多为陶瓷茶具,也有人将盖碗的碗盖、碗托以及碗身比喻为“天”、“地”、“人”,以此来说明“茶”为“人在草木间”。潮汕工夫茶中,由盖碗泡茶,再将茶叶冲入小陶瓷杯中饮茶,不为解渴,但却沁人心脾。而在四川,尤其成都,盖碗通常都比潮汕工夫茶的盖碗茶具要大,且每人一碗,其中冲泡竹叶青、或碧潭飘雪,是大胆而清冽的茶香。从这一盖碗的大小、饮茶的方式便可知人情与风俗的不同,潮汕人更讲求人伦、礼节,而四川人心态逍遥自在,有道家风骨。
三、结语
“民俗一般指的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风俗和习惯,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眼见可及、耳闻有声、触之有形的文化形式。”
[2]
潮汕工夫茶作为潮汕地区、以及潮汕文化圈的一项民俗,在其冲泡程序中,融入了潮汕文化中的伦理、礼仪以及人情风俗。在潮汕的民间文学中,也不乏工夫茶的影子,如潮语歌曲《一壶好茶一壶月》等,可见这项民俗给予了民间的艺术创作以深厚的灵感和影响。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潮汕工夫茶,在冲茶技艺上,其心境与姿态是为这门艺术的精华;在民俗层面上,由茶而维系起来的萍水相逢的人情、在异乡聚首的族群,或者每一个家庭单位,都在茶的洗涤熏陶中读懂水土、风情和人文,还有民间话语体系等。如谷川彻三所说,茶道是以人的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进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四个因素。
[3]
潮汕工夫茶入选非遗项目给予我们的启示, 更多的并非去开发茶艺表演课程,发展以茶为主题的特色旅游业等等,而是关注这项民俗背后的人文内涵,关注当今社会的人际关系、社区空间以及文化认同感, 这才是潮汕工夫茶被归类到“民俗” 类别当中的意义和价值, 也是我们对此进行的探讨和反思。唤起人们对人情的珍视、对仪礼的尊重,对文化的思考,才是这项非遗的使命和任务,才能实现茶与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和谐共存,并深化发展。
潮汕工夫茶作为民俗类非遗,具有承载潮汕市井文化、维系民间力量、传递文化精神等价值内涵,其在民俗文化空间中的生长较其在非遗保护视野中的“茶艺”宣传有更具持续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孙碧玲.潮汕工夫茶研究:回顾与展望[J].吉林农业,2016,(09):
120-120.
[2]畲志超.细说中国民俗:彩图版[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5.
[3]谷川彻三.茶道の美学[M].拓社,1977:66—67.
(作者简介:裴齐容,澳门城市大学(澳门氹仔,999078)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硕士, 国际旅游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候选人,主要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