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151次
时间:2020年10月23日 16:34
当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距离较大时,这种情境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的,而它又以形象教育创设就成为必要的手段。创设的情境一定要与课文内容相 读者,影响读者整个精神世界。当学生有审美感受,获得审契合,这样就能够缩短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消除文本与学 美愉悦后,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是对审美对象的生的“心理隔阂”,从而为下面的教学打好基础、做好铺 鉴别和评价能力,它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真善美的识别,对审垫。对创设情境,我们不应该对文中情境生搬硬套。例如 美客体逐渐加深理解、并能给予审美评价,得到新的领悟。
执教朱自清的名篇《背影》时,有的教师自己或者让学生 因此,我在教学中就十分注重让学生通过朗读去品味好词、来模仿文中父亲攀爬月台的笨拙样子,很显然,这样的课 好句的精彩,体会美的意境。有的老师认为上了初中,朗读堂教学思路是不可取的。在审美过程中,审美的主体是学 就不重要了,而且时间也少了,就不让学生朗读了,更多的生,教师要相信学生,应该让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结 用来给学生分析课文,介绍阅读方法。其实,我觉得这种做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去想象,进而得到审美体验。 法是舍本逐末。为什么我们小时候学的很多课文,我们不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情感启发,教师引 到现在都还会背,还记得它曾经带给我们的美感。那就是老领学生去创设一种与学生似曾相识的教学情境,以激发他 师要求我们朗读的结果。所以,在我的语文课堂中,仍然十们的审美兴趣,从而过渡到对课本教材的审美体验上。在 分重视学生的朗读。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目标一定要明确,可以凭借自 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芦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己的人生经验,通过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探索美、 豚欲上时。”曾有人这样评论说:“三两枝”桃花何以让人理解美,真正了解美的本质。教师应当调动学生的情感, 瞩目,“春江水暖”鸭又何以先知?”试想若把“三两枝”
去体验作者及作品的情感,重要的是读出自己美的感受。 换作十枝八枝,此时还有什么韵味?人们的错误就在于把 实践证明,通过长期“入境探美”的教学,可以有效地提 “三两枝”看得太实在了而忘记了这里只是虚指,作者只是高学生对美的想象力。在这里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 借此表现春江之春来的早而已。若把这个数字看成实指,那学生审美能力,我们也作了些思考。 就不是鉴赏诗歌了。由此可见,懂得作品中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他的艺术特征并进而用艺术的眼光去鉴赏,才能提 一、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审美感知高我们的阅读能力。 美的欣赏过程和美的创造过程全都离不开思维。若学三、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审美再创造 生的思维越活跃,思路越开阔,学生对美的欣赏力就越 强,美的创造力就越高。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多种 在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和提升学生欣赏能力的基础上, 思维训练以开拓思路,这是美的欣赏和创造的必要前提准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去挖掘周围生活中的 备。思维能力可分为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如果要培 美,并且及时地表达,从而对生活进行重新审视,并且按 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发须首先要通过组织教学引起学 照自己的一些想法去调整生活状态和行为方式,逐步走向 生的审美注意。要知道审美注意是审美活动的起点。在各 “完美”,成为一位真正在各方面健康发展的个体的同 种审美活动中,要利用突出注意指向并集中于审美对象, 时,又不乏自我的鲜明特点,充分彰显自我个性。美需要 这样就能使感知变得更清晰、更精确、更全面。发现所学 情感为中介,教学需要情感为纽带,这种纽带应首先由教 课文的审美中心是语文审美注意的最大问题。在语文课堂 师抛向学生。因此,教师应致力于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手 教学中,课文的阅读是学生最基本学习活动之一。审美注 段,营造一种和谐、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和情 意力的培养有赖于这种对课文的把握。如《与朱元思书》 境。如老舍的散文《济南的冬天》,作者紧紧抓住济南冬 中,在导入新课之前可先让学生通过视频感受富阳至桐庐 天“温晴”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 山水的景观。其次,激其情感。文学作品是艺术家审美意 景。在教学中,教师不妨让学生们像老舍说的那样“请闭 识的集中体现,多以情感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内 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 容,无论是优美还是壮美,必将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作 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 家在写作时灌注了浓烈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 理想的境界呢?即使是没有见过雪的南方人,这时眼前也 要饱含深情,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课文中的情感交 仿佛出现了一片白茫茫的大地,手中仿佛触摸到了那冰凉 流,产生共鸣。教师也只有充分挖掘课文语言和内容方面 的雪花。让学生随着文章提供的意象展开联想,具体地感 的情感因素,潜心体味,并用精心锤炼的优美语言表达出 知情境。这样的情感诱导,易于将学生带入文本创设的意 来,才能唤起学生的共鸣。最后,领其评价。教师在引导 境之中,较自然地获得审美感受。
学生感知、理解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审美 判断,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提高审美鉴赏力,使感性认 参考文献:
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1]王永林.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新语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