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效的预习,可以温故而知新,甚至把教学内容进行前置,课前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必留到课上赘述,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构建新知、巩固提升,使课堂效率得到最大的提高。另外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也是一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发挥和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预习 高效课堂
站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前沿,打造高效理想的课堂是每一个教师的追求。高效课堂教学,一定要讲求高质量的教与学。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就要把握好两方面:一是教师教得高效;二是学生学得高效。本着这样的理念,我尝试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何为有效的预习,怎样的预习才有能让课堂更高效,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预习内容要“精”。
预习并不是指单纯地在课前布置几道题让学生做。只是这样的话,那不仅增加了学生负担,对新知的掌握也没有任何帮助。有效的预习,是在教师认真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后,经过深思熟虑设计出来的。预习内容不求量,只求质。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在课前布置了这样的预习作业:
计算下列两组题,说说有什么发现。
第一组:4×7+5×7 第二组:(42+35)×2
(4+5)×7 42×2+35×2
我的发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或用喜欢的形式表示):
这份预习作业,首先让学生进行对比计算,然后在计算中发现规律,并力所能及地进行总结。这样的预习作业容量不大,但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力要求是比较高的。计算部分几乎所有学生能轻松完成。表达部分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不会有太大难度,因为在此之前有了加法乘法其它运算律的学习经验。而对于一部分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会出现表达不清、表达不完整等现象。即便如此,通过对比计算,这部分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意会”,只是无法“言传”。学生是有差异的,对于预习成果的要求也并不是统一的,达到“意会”的效果,说明学生对新知有了初步的感知,预习的目的也就也达到了。所以一份少而精的预习作业适用于所有学生。
二、预习形式要“活”。
预习的形式应该根据新知的需要改变,并不是单一的问答式。
比如《比较分数的大小》一课的预习作业中,必须要让学生动手操作:折出同样大的正方形纸上的1/2、1/4、1/8,涂上色,比一比哪部分最大,哪部分最小?通过操作,把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形象。看似简单的预习,其实已经把新知进行前置,绝大部分学生在预习中就能自主学习新知,既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还能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他们学会学习。
数学中很多概念是不需要教师做太多引导的,是约定俗成的,所以这部分内容完全可以让学生课前自己阅读预习,以节约课上时间。比如《倍数和因数》一课,关于“倍数”“因数”两个概念的认识,可以让学生先看书阅读自学,再尝试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
另外,应教学需要,有时还可能需要在课前进行资料搜集,甚至进行一些课前小实验。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关于圆周率的由来,就可以让学生课前采用搜集资料的形式去了解,也可以让学生采用实验的形式量出多个圆形物体的周长、直径,计算出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填一张实验记录单,留待课上交流。
像这些实践操作、自主阅读、搜集查询、实验记录等多样的形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更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预习措施要“实”。
预习作业是为高效的课堂作有效铺垫的,并不是和课堂教学脱节的。凡是布置了预习作业的课,一上课首先应该对预习作业进行交流。预习作业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可以结合预习内容进行新知的构建。相当于在交流预习作业时就进行了新知的教学。例如:教学苏教版五(上)《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一课前,我布置了这样一项预习作业:
王大叔用18根
①先想一想:“18根
②你能把符合要求的长和宽一一列举出来,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吗?
长方形的长/米 |
|
|
|
|
长方形的宽/米 |
|
|
|
|
长方形的面积/平方米 |
|
|
|
|
③比一比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我发现了
这个问题是书上的例1,由于预习作业的特殊性,我把问题进行整合,设计得更具阶梯性和可操作。上课后先小组讨论预习结果,小组成员先各自汇报,如果组内有歧义,那么各自阐明理由说服组员,最后小组内得出统一答案。接着全班交流,一般是以小组为单位汇报预习成果,教师再相机进行总结。这样的教学模式完全实现了“生生互动”、“兵教兵、兵强兵”,在自主、合作、交流中把新知构建起来,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所以切实培养好学生的预习习惯,认真完成预习作业,可以使课堂更高效。
总之,预习作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教师精编预习作业,学生认真完成,课上充分利用,实实在在地做好预习中的每一个环节,把预习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才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灵动起来,高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