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论文发表 >> 论文下载 >> 文史类论文 >> 汉语言文学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蜗居时代的现实人性——解读小说《蜗居》中复杂的人性矛盾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来源: www.lunww.com    发布者:论文网
浏览416次 时间:2010年10月23日 10:29
 摘 要
小说《蜗居》中展现的人间百态让人唏嘘,其中的人物角色向人们展示了善的一面,也暴露了人性中恶的一面。蜗居时代的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渴求和精神世界的迷失是造成自身悲剧的主要原因。残酷的现实世界让人们不断挣扎在人性善恶的边缘,苍凉凄美,却又无可奈何。
 
关键词
现实生活;人性;房子
 
Abstract  
The novel "Humble abode" unfolds the world hundred condition let the human sob, in which character role has demonstrated friendly one side to the people, also has exposed in the human nature wicked one side. The humble abode time’s people are create own tragedy regarding material life’s earnestly seeking with inner world’s losing the primary cause. The brutal real world lets the people struggle unceasingly in the human nature good and evil edge, desolate chilly US, actually also has no alternative.
 
Key words
Real life; humanity; house
引言
小说《蜗居》是女作家六六的一部情感作品,借买房故事吐露了当前都市人群面临的普遍困惑,不仅是来自房子、工作的物质压力,更多的是婚姻、情感上的精神压力,都市白领情感上的苦闷焦灼在夫妻情、母女情、姐妹情、恋人情、婚外情中都得到了透彻的展现和诠释,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善与恶。小说内容涉及贪污腐败、房奴、婚外恋等当下最值得人们关注的话题,通过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小说真实地塑造了丰富多元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众多角色中,每个人都展示出现实社会中复杂的人性。从文学的符号功能来看,作品的描述只是一个符号的形式,这个形式所代表的还有一个隐藏深刻的内涵。《蜗居》中所描写的房子问题、腐败现象、情感纠结等情节都是现代都市生活的细节和外延,在这些问题的背后体现了中国都市化进程中都市人的心理特征,揭示了各阶层人物的生存状态。从时代影响的角度来说,《蜗居》可以说是新世纪文学第一个十年中里程碑式的著作。
 
一、         房奴的枷锁
(一)房子中看人性
人性就是人的本质,马克思曾给出定义:“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承载着社会关系的外衣,势必要把人性复杂化,因为人是一种能动之物,他可以通过到自然界中去选择和寻找幸福,也可以通过自身能动本能,创造和毁灭幸福。蜗居时代的人们就是在这种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一步步地走入自己挖掘的都市坟墓。这种矛盾和冲突蜗居在房子的外壳下,因为房子把不同阶层、不同性别的人通过直白赤裸的利益关系联系在一起。
(二)海萍和苏淳房奴情结中的现实人性
故事发生在繁华的大都市上海,一座灯红酒绿、开放发达的城市。在好强的海萍眼里,家乡的风景和这里的繁华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丰富多彩的现代都市生活吸引了海萍的眼球,这种致命的吸引力对海萍来说是不可逃脱的。这不仅关系到自己这一代人的生活质量,更关系到下一代的成长环境。所以海萍在复旦大学毕业后毅然决定留在这个喧嚣的大都市。一座城市表面的繁华背后也隐藏了许多人的落魄和艰难,要想真正融入到这个都市文化圈中去,首先必须在这片土地上安一个家,安居才能乐业,海萍当初像无数怀着梦想的年轻人一样,加入现代都市中房奴的行列中来。梦想被残酷的现实一次次无情地打击着,现实的压力又一次次催生着梦想,周而复始,人性就在来来回回中分崩离析。从而我们看到一个不得不为生计奔波的海萍,慢慢沦落成一个怨妇。苏淳是软弱的,他并不比海萍差,毕业于名牌大学,为人老实憨厚,收入还是海萍的两倍,但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在于房子。都市文化圈中的人们脑中渗透一种浓厚的房子理念,苏淳也不例外。苏淳在海萍不断膨胀的买房欲望中变得更加懦弱,为了房子苏淳一次次铤而走险。第一次是借高利贷,第二次是画图挣外快,把自己送进监狱。为了房子,苏淳在海萍的专制压迫下变得软弱、无能。
(三)房子夹缝里海藻的性格矛盾
这么多复杂的角色中,海藻无疑是最能展现人性矛盾的人物之一。海藻大学毕业,是一个简单善良的女孩。从父母违反计划生育让她来到这个世界开始,海藻知道自己是多余的,因为姐姐海萍的坚决而留下了她。从此,姐妹的关系比手足更甚。由姐姐买房这个导火线,从而使海藻从一个单纯善良的小女孩变为一个无助堕落的小情人,再蜕变成一个伤痕累累的单身母亲。人性的矛盾冲突不断升级。其中的引火线就是房子,是房子这个物质载体让海藻感悟到了房子的双重含义:它既是安生立命的场所,又是埋葬爱情的坟墓。恰巧在这个时候,宋思明不失时机地出现在海藻的身边。这个功成名就的中年男人成熟儒雅,呼风唤雨的气质足以让任何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叹服,何况是年轻的海藻。从而宋思明永远束缚住了海藻的灵魂,海藻真正爱上了这种镜中花水中月的虚幻感情,心甘情愿地投入宋思明的怀抱,而可怜的小贝依然拼命地为房子打拼,为海藻和自己美好的未来打拼,然而他却永远失去了他心爱的海藻。人性的能动性看似在追求幸福,只是因为她走错了道,在一条不归路上越走越远。
(四)房子引起的人性矛盾
其实房子的意义从古至今没有变过:挡风遮雨、提供安全感。《蜗居》是将现代人对房子“只要拥有,别无所求”的切腹之痛展现无疑。作者六六从房子写起,写出了一个时期都市人生活的悲欢点。房子像一把冰冷的刀,剖开了现实生活的另一个层面,切开了一个无房家庭在整个社会中的无奈。为了买房,姐姐海萍由淑女变成了悍妇,为了帮助姐姐凑钱,妹妹亲手毁了与男友的单纯恋情,最终沦成“职业二奶”,主人公被生活抛向了无形掌控的轨道,这一切都统摄在房子这样一个无形的城堡中。姐妹二人都在为房子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每当和房子靠近一步,她们便以为和幸福近了一步,但在拥有房子的一瞬间,却发现所有的幸福感轰然坍塌。在房奴的挣扎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现代人的困惑和无奈,更是作者对现代社会价值理念控制的人性的思考。
 
二、物欲中的人性
(一)《蜗居》中的人性感受
《蜗居》让人看了一遍之后,都会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样的作品在现今有什么意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人们关注的社会焦点和热点越来越多元化。雷达在《文学活着》中说道:“说社会的热点决定文学的热点是一点也没错的,当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追求、人际关系的准则对生活的理解,特别是紧紧地控制着人们的意识和精神的东西改变了以后,文学的观念、功能、审美时尚、主题选择、接受方式就没法不改变了。”看完《蜗居》,我们又会觉得心底隐隐地痛,这正是创作者从人性的角度讲述了这种现实的残酷。
(二)海萍和苏淳之间的个性互补
海萍和苏淳之间,海萍总是处于强势地位,苏淳完全是被海萍管制和束缚的。苏淳这样的性格似乎注定要娶海萍这样的女人,或许是更合适,海萍这样的女人自然会选择苏淳这样的男人。从现实层面去看时,我们会认为是苏淳的不求上进,但从心理层面去看,海萍在潜意识里要找的就是这样一个男人,因为只有苏淳这样的男人在一起才不会损伤海萍内心的优越感,他的不求上进是被海萍限制了的。从深层心理来说,只有当海萍内心得到成长时,才会允许苏淳可以有自己的个性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来看,两人其实是一个平衡体,任何一方的失衡都可能会造成关系的破裂,因为对他们两夫妻来说,在心理上是各取所需而已,对方的存在体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所幸的是两个人的改变几乎是同步的,如果只是一个人变化,或许这份关系就因失衡而无法继续维持。
(三)小贝和海藻之间的人性距离
小贝一直是个天真的男孩,在他的想法中,结婚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其他的可以不在范围之内,这或许与小贝是独生子女有关。他从小就体验着这么简单的关系,把它看得这么单纯和简单,因而他在竞争面前是无力的,因为那不是他熟悉的模式。虽然从道德层面来看海藻的行为会被很多人看作是一种背叛,但在心理层面来说,小贝遇到的是一种关系上的竞争和挑战,情感的排他性是一方面,而关系的竞争性却是更深层次的。显然小贝是无法满足海藻内心里所需要,所追求的。海藻一直都是生活在一个没有自我的内心世界里,在她生活的二十多年中,她一直都压抑着自我的发展。她的内心里有一种对“被需要”的极度渴望,因为只有别人需要她,才会让她的自我觉得有存在的价值,宋思明的出现极度满足了海藻内心的那份渴望,所有的一切都似乎证明她是那么有价值和被需要。当海藻从宋思明那里拿走给姐姐应急的钱时,她心里平衡了,交易来得如此简单坦然,双方各取所需。海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因为她这样做不仅仅是满足了自己的虚荣,更是为帮助姐姐摆脱窘境。姐妹情夹杂着婚外情,让海藻越来越迷失在人性善恶的边缘。从小说中为数不多的几场情欲描写中,我们很自然地感受到不同性格的海藻,渐渐沦落到迷失了自我,这也是海藻不同阶段必需的心路历程。孙告科在《颂祷与自诉》中说:“典型形象,既要描写人的横向的现实社会关系,又要描写纵向的文化关系,还要挖掘人的心灵这口‘深井’。”海藻从开始的单纯可爱的女大学生到最后甘做别人的情人,这反映了一个人心路历程的发展,揭露了人性堕落沦陷的过程,海藻遵从着自己的心,以人性最原始的心理变化对待着身边发生的一切,结果是凄凉惨烈的,却又是发人深省的。只是不知在现实社会中,有多少人像海藻一样,忍受善与恶的艰难抉择,在不断的诱惑和迷茫中让自己的心越走越远。
三、追问人性的意义
(一)《蜗居》里透射出的人性欲望
1、心理结构的层次
精神分析学派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自我是自己可以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它要求自我按照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2、《蜗居》中的人性冲突
在《蜗居》中投射出各个阶层内心的冲突、欲望和价值观等,展现出他们内心里存在的不同的自己。这部小说虽然以房子、房奴为焦点,但是更为深刻的内涵是揭示了各个阶层人复杂的人性以及他们在蜗居时代的所追求的价值意义和人生理念。所有的情节的发展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和引申的,其中还掺杂着许多感情纠结,而情感实际上是代表了内心的欲望而已。作者一方面赋予了小说人物所具有的一些优点,但却同时让这些人物有时陷入到了被道德批判的境地,这样的处理也反映出作者内心的矛盾冲突,似乎她也一方面希望可以表现得成熟和理想,但内心的超我却不能接受自己可以那么地成熟和理想,当有这样的欲望时会得到人性的惩罚,似乎只有这样才可以获得内心的安定一样。
(二)《蜗居》中现实的残酷性和理想的价值性    发表论文
真实的现实往往可能是残酷的,而当这种残酷的现实又那么真实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或许会比现实更加的残酷。我们要从现实的角度去评价这部小说,去了解和分析他们不同的需求,从而去发觉我们自己现实世界里追逐的需求和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三)《蜗居》中人性的需求与追寻的意义
1、人的需求层次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级。这使我们能够从追求中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生命的高度,是混同于其他低级生命,还是处于超出众人的较高境界。
2、《蜗居》中追求的人生意义
当然,包括《蜗居》所有角色在内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要达到马斯洛的“自我实现需求”这一最高人生目标是有一定困难的,但这不能成为将自己庸俗化的借口,我们应该也能够有超出物质欲望的最高层次的追求,在生命前行的过程中,我们要时时追问自己的人生的人生意义和价值,以灵魂拷问的方式为生命之舟保驾护航。 发表论文
 
结语
照着《蜗居》这面生活镜子,我们看到了自己的生活,也许不如意,也许清贫,也许有些无奈,人生是有底线的,道德是有标准的。我们要在底线和标准的范围内追逐我们所需要的。否则,换来的只是人性的惩罚与背叛。我们可以从《蜗居》中发觉一些人生的真谛和追求,了解我们现实社会中复杂的人性。人性可能被我们内心的超我战胜了,胜利过一回,但只是哭苦了人性,如果是那样的话我们还需要重新去寻求孕育的基地,那便又是一次见不到的苦旅。
TAG: 人性 时代 现实 小说 蜗居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文发表与咨询

论文发表 写作指导 职称论文 毕业论文 客服联系方式:
投稿信箱:lunww@126.com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5782530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2534308
联系电话:18262951856
点击进入支付宝支付(支付宝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财付通支付(财付通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支付方式---->>>>

论文发表 诚信说明

论文发表 论文投稿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