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淑娟
(尚志中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600)
摘 要:高效语文课堂需要完美统一的预设与生成,结合教学实践探讨有效的方法,让预设更科学、更有价值,让生成更精彩、更可贵,从而使预设与生成和谐交融,打造充满灵光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课堂;预设;生成;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预设是必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然而,在一些语文公开课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预设过细或预设不当的现象,这直接导致课堂没有生成或有效生成困难。语文课堂也因而缺少了“出格”思想碰撞的火花,变得沉闷,没有生气。老师由传统课堂上炫示意味浓郁的一人独唱转变为精心设计陷阱让学生一个个跳进去的圈套设计者与实施者,这样的课堂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激活学生的思维,点燃他们探索未知,质疑权威的热情。为此,我们不能不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不认真探讨一下用预设激活课堂进面生成精彩的相关话题。
笔者认为,语文课堂的生成,就教学目标而言,是通过语文教学最终生成学生的学习能力,丰厚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教学过程而言,可分为“因预设而出现的生成”以及“突发事件类的生成”,在这里侧重谈的是因精心预设而出现的精彩生成的几种途径。。
一、预设问题要“糙”一些
我们在设计自学提纲时,要给学生发出自己声音的机会,如果问题太多、太细,就会束缚学生个性探究的脚步。因为,一
以诗歌鉴赏为例,如果课堂目标侧重鉴赏艺术手法,那么不妨就抛给学生一个体现终极目标的问题,即请赏析这首诗(词)的艺术特色。然后在终极目标的指引下进行从理解诗歌内容,到回顾艺术手法再到解题思路等一系列问题上,在完成终极目标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生成完成这一目标的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疑惑,这就是课堂上可贵的生成。
二、预设的问题要有激发性
设置具有激发性问题的目标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参与度,参与解决问题的学生越多,课堂上生成的基础就越好,因为学生是课堂生成的主体,参与面广,五花八门,异彩纷呈的生成才成为可能。
还是以诗歌鉴赏为例,我们都知道,诗歌鉴赏读懂始。无论鉴赏哪一个点,都应该对诗的意思有整体而准确的理解与把握。而在理解诗歌这个环节,我们通常这样设问:请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这是从正面设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这的问的结果是永远都是那几个学习优秀以及个别大胆的同学起来回答,而其他同学习惯地成为看客。我们不妨从反面设问:阅读这首诗,说说其中你不理解的地方。虽然这也是在解决理解方面的问题,然而我们会看到,发出声音的同学多了很多,因为就诗歌鉴赏而言,能准确理解的人太少,理解上存在问题的却是大有人在,正确的理解说不出来,那不理解的地方还说不出来吗?有人发声就说明同学们在思考,发声的人越多,就更说明在诗歌理解方面在确存在不小的问题。正确的理解一般只有一个,而不理解的地方却可以千差万别,有了学生的参与,然后再通过小组研讨,在这过程中兵教兵,兵启发兵,一定会解决不少问题,在研讨后再提交不理解的问题,这自然是理解的难点,然
回想一下这一过程,老师一问激起了众多学生的回应,他们争着说自己的不理解之处,仿佛是一个个受了别人欺负急于向大人讲诉委屈的小孩子。这在本质上就是教学中的生成,生成的虽然是五花八门的不理解,但却是比从一个或几个优秀学生那里得到一个真正的答案要有价值得多,因为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的问题的价值远远大于一个正确答案的价值的。
三、教师要适当适时地“示弱”“示错”
我们的教师,尤其是工作多年的教师,容易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言行中流露出对问题理解或阐释权威感,教师的权威形象渐渐让学生形成“老师总是会的”“老师总是对的”这样的心理定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不是坏事,因为信其师也是信其道的前提。然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