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锟
(靖远县北湾镇教育管理中心甘肃白银730600)
摘要:乾元二年,杜甫弃官西行,开始了人生中一次艰险的长途旅行。出长安,历秦州,抵成都,诗人在途中留下了大量的诗歌作
品。身为知识分子的杜甫,诗中仍有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陇蜀山川的奇丽风景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个性化的描写给山水诗
的创作开辟了新的天地。浓厚的时代特征;个性化的景物描写,呈现了老杜寓居秦州时山水诗及陇右山水风景的新貌。
755 年,杜甫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但安史之乱也于这
一年爆发了,历史的巧合给老杜四年后的西行避难埋下了伏
笔。乾元二年秋,携眷西行的杜甫来到了秦州,在这里留下了
百余首诗歌作品,其内容或游览,或感怀,或即事。然而杜甫在
这期间的创作却长期未受重视,直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人
们关注杜甫的目光才慢慢移向了这部分内容,时至今日,或注
析,或考证,硕果渐多。这里承袭老杜传统之风,再现杜诗反映
时代风貌的特征;实录精神,呈陇右山水之貌。宋人刘克庄言:
“山川城郭之异,土地风气所宜,开卷一览,尽在是矣”;[1]个性
化的描写手法,确立山水风景在诗中的独立性,丰富了是个的
内容,为山水诗在盛唐的发展开创了新的道路。
一、浓厚的时代特征
(一)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深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的
老杜,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他对国家民族的命运极
度关注和担忧。秦州杂诗的字里行间流露着诗人的这一情怀。
当时的现状是“诸将已茅土,载驱谁与谋?”(《遣兴三首》之二)
对朝廷不得已使用回鹘兵,作者则表示了极大的忧虑:“田家
最恐惧,麦倒桑枝折……花门即须留,原野转萧索”。(《留花
门》)不言而喻,使用秦州一带的“降虏击东胡” (《遣兴三首》
之二)的后果也是可怕的。
(二)对人民生活现状的关注。当诗人行至盐井时,有“卤
中草木白,青者官盐烟。官作既有程,煮盐烟在川。汲井岁榾
榾,出车日连连。自公斗三百,转致斛六千。君子慎止足,小人
苦喧阗。我何良叹嗟,物理固自然。”(《盐井》)的描写。诗人用
“白”与“黑”这样鲜明的对比色暗示当地人民生活的艰难,但
盐场却还是人们竞相挤入的就业场所。[2] 自古盐铁为国家专
营,而此时的唐王朝正值内忧外患之际,巨大的军费开支让政
府加重了对人民的盘剥,盐场这些煮盐工人的苦难,便成了当
时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
(三)对个人前途的思考。学而优则仕的儒学传统思想,让
杜甫有了近十年的长安求官生活,可谓艰难之至,“朝扣富儿
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
十二韵》)最终是在755 年10 月才得到了一个小官:右卫率府
州曹参军。但历史此刻却将老杜戏弄了一次:安史之乱爆发,
叛军攻入长安,玄宗仓皇逃往成都。杜甫也于757 年4 月逃出
长安,只身前往凤翔,去拜见新即位的唐肃宗李亨,后来被任
命为九品左拾遗。身为谏官的左拾遗,其职责似乎与杜甫的
“致君尧舜上,在是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政
治理想十分吻合;然而也是谏官的职责,让他忤逆了君主的意
愿,被贬出京城,前往陕西省任华州司功参军。
二、个性化的描写所呈现的大唐陇右
寓居秦州的杜甫,所创山水之诗,在将山水风物的独特地
位继续深化的同时,将人的感情和意志服从于外物所规定的
环境中,通过自然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来丰富诗歌的内容。有
学者言:“善于捕捉山水之间的神采气质,通过对山水的形貌
观察,将山水间的神采气质充分的融入到山水诗中,如此,不
仅能表现出祖国河山的磅礴气势,还能将作者本身的情感融
入进来”。[3]
(一)自然山水。秦州杂诗中对于陇右山水的描写,除拔特
奇崛外,也不乏美妙空灵,多彩的自然风光在诗人笔下摇曳多
姿。正如江盈科《雪涛诗评》云:“少陵秦州以后诗,突兀宏肆,
迥异昔作。非有意换格,蜀中山水,自是挺特奇崛,独能象景传
神,使人读之,山川历落,居然在眼。所谓春蚕结茧,随物肖形,
乃为真诗人,真手笔也。”[4]
(二)风土人情。陇右地处边塞,秦州一带自古便是胡汉杂
居,是一个胡汉文化交流的大舞台。杜甫到秦州后,便将此文
化景观融入了诗篇中:“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其风俗也
与中原均然不同:“马骄朱汉落,胡舞白题斜。”(《秦州杂诗二
十首》其三)而战争是这片土地上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之一,因而此地之民风,有少数民族骁勇善战之剽悍“羌女轻
烽燧,胡儿掣骆驼”;亦有在中原文明影响下的耕农事桑的淳
朴,成为了中华大地上奇异之地。
三、山水诗的发展
杜甫在西行途中的山水诗,他不仅用组诗的形式突出时
空转换的连续性,从而对前代的山水纪行诗做出了新的探索;
而且着重于写特定的地理风貌,以时、地明景,为山水诗注入
了大量寓于个性的新内容。杜甫在秦州杂诗中的实录精神,更
是盛唐诗作之中标新立异之举。是人总是在着力刻画只有当
时当地才能见到的山川、风土、人情。比如《石龛》:“熊罴哮我
东,虎豹号我西。我后鬼长啸,我前狨又啼。天寒昏无日,山远
道路迷。驱车石龛下,仲冬见虹霓。伐竹者谁子,悲歌上云梯。
为官采美箭,五岁供梁齐。苦云直簳尽,无以充提携。奈何渔阳
骑,飒飒惊烝黎。”通过对杜甫在秦州所创作诗歌的分析(这其
中以山水诗为主,以及遣兴诗等诗作),我们可以看到,相对于
杜甫的整个诗歌创作及盛唐诗歌创作而言,老杜在秦州杂诗
中体现出的继承和创新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时空关系的确定
性、个性化的风景描写。
参考文献:
[1]南宋.刘克庄.后村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刘之杰.盛唐山水诗三大家风格简论[J].吉林.辽宁教育学院学
报,2000 年11 月第17 卷第16 期.
[3]陈岚.杜诗体物艺术新探[J].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9).
[4]向昕.浅谈杜甫山水诗中的美学追求[J].剑南文学(经典教范),
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