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论文发表 >> 论文下载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关于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的思考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来源: www.lunww.com    发布者:论文网
浏览283次 时间:2011年1月18日 13:15

1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
    所谓信息化是相对于工业化而言的,它是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与社会经济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大多数学者则认为,信息化是指在人类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地采用信息技术,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信息化可以给企业带来诸多的竞争优势。企业通过生产的信息化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通过营销的信息化可以把握市场的最新动态,通过管理的信息化可以将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企业全过程的信息化。因而全面、公正和客观地评价国有企业信息化水平也就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目前如何正确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没有权威的规范和模式,尤其是在定性的基础上定量评价是管理界函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并不乐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企业整体的信息化水平低,信息技术装备落后。我国全部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的企业不足10%。作为企业信息化核心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目前已实现的企业仅占2.9%。占我国工商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中,有一半的还没有配备计算机,(2)社会网络化程度低,信息流通不畅。截至2002年底,我国上网用户总数达到5910万,同时上网计算机总数达到2083万台。这个绝对数字虽然大,但我国上网人口的比例还很低。2003年春夏之交在我国广东、香港和北京等局部地区爆发的非典型性肺炎则充分说明一了我国公共信息管理体制上存在问题,存在公共服务部门信息不畅的瘤疾;(3 )人员素质低、管理方式落后、信息系统成功率低。我国企业职工队伍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高达68 %,这是制约企业信息化的根本原因之一。我国企业大多还是采用粗放式管理,管理方法落后,因此体现现代管理思想和理论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在中国的成功率很低,以致于业界中产生了“上ERP是找死,不上ERP是等死”的悲观观点。
    我们认为,以上种种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大家容易忽视的间题,那就是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首先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在此基础上才能找到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信息化措施。否则,盲目进行信息化投资只能使企业陷人歧途,使信息化投资产生不了回报或者达不到预期的投资目标。
  2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的理论模型及可借鉴的方法介绍
    应该说信息化测评问题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早在1962年马克卢普就在其《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一书中就考察了信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研究了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结构比例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测评信息经济规模的理论与方法。1977年,美国学家波拉特在《信息经济:定义与测量》一书中首次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信息化的测评方法,并利用美国国家统计数据具体地测评了美国信息化的GNP值和就业人数,第一次使人们对美国的经济结构和性质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与了解。其理论核心是将信息部门从国民经济各部门中逐个识别出来,然后将信息部门分为一级信息部门和二级信息部门,进而建立了一套可以量化的测评体系。其中一级信息部门又称第一信息部门,包括所有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企业(或产业),这个部门提供信息处理与信息传递所需要的技术性的基础设施,销售作为商品的信息;二级信息部门又称第二信息部门,包括民间和政府的管理部门,此类部门涵盖了经济领域中行使计划、决策、管理活动的有关机构。1965年,日本经济学家小松畸清介首次提出了信息化指数法,又称信息化指数模型。信息化指数法主要是从邮电、广播、电视新闻等行业中选取信息量、信息装备率、通信主体水平、信息系数四个要素来体现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四个要素具体又细分为11个变量,将这些指标与某一基准年相比得到的就是信息化指数。这种方法即可以从时间序列上研究发展趋势,也可从截面上考察不同国家信息化发展程度的差别。1998年,钟义信等提出了一种测评信息化水平的新方法,取名为“信息化的综合指数法”。
 
 
 
  这些方法成为我国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指导性理论和方法。如在这些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国家统计局于1995年采用六个要素指标来测度国家信息化水平。这六个指标分别是:信息资源、国家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产业、信息化人才和信息化政策法规,每个要素指标又包含若干个子指标。现有的这些信息化水平测评模型和方法几乎都是立足于社会和国家等宏观层次的,因此往往以产业部门为基础数据输人单元。但如果把社会信息化水平测评模型和指标体系直接应用于微观层次的企业时,往往会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企业信息化一般都是由企业信息化战略驱动的,信息化战略是企业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时应该包括信息化战略规划的水平;②社会信息化水平在由低向高的发展过程中,一般都是渐进式的,而企业信息化水平可以是跳跃式,例如我国很多企业在没有任何信息化或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基础上,直接投资建设ERP系统或CIMS系统照样取得了成功,而我们不能说这种信息化过程是渐进式的;③在企业的信息化过程中,软件开发、组织变革和流程再造等方面的投资占有绝大部分的份额,同时硬件和网络的投资所占比重相对较小。而在社会信息化测评指标中,硬件和通信是非常重要的指标,显然这与微观层次的企业信息化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别;④企业不能从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模型和指标体系中得到有关企业信息化过程的信息,而企业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在了解了其信息化水平如以后,往往更关心其下一步应该如何干的问题。
    虽然这样说,我们还是认为社会信息化水平测评方法仍然可以作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的参考标准。在目前还没有十分成熟的和大家普遍能接受的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模型的情况下,我们认为描述企业信息系统发展进化的诺兰(Nolan)模型、描述软件开发过程管理的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sw-CMM),以及描述企业信息技术创新的技术一信息卓越度模型都可以用来作为信息化水平测评的指导模型。对此本文作者已另文做出过专门讨论。
  3建立合理的指数测评模型时应重点考虑的几个方面
  3.1企业的发展战略及信息化战略
  任何企业都有自身的发展战略计划(规划),而不管这种战略是存在于企业领导人的头脑中还是被记录了下来。在企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信息化战略必然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以说缺少信息化战略的企业发展战略是不完全的。而信息化战略是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有了它,企业才会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信息化,也才能使信息化与企业的其他相关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满足客户的要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服务。没有了信息化战略的企业只能着眼企业当前的局部利益,缺少通盘的考虑,结果会导致信息化投资收益的短期性,不利于长期的发展。因此,在测评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考察企业是否有一个长期的信息化建设规划(计划),并且这个规划是否与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相协调和一致,为实现企业的任务和使命服务。3.2企业信息化的组织保障和CIO 快速论文发表网
  在我国企业界有一种共识,那就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这就说明了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是保障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目前,在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工作大多由企业的信息中心等相关机构来执行,而信息中心自身的称谓也是林林总总,颇具内涵,如计控室、电脑室、信息科技部、管理信息中心等,而这样部门的负责人往往被冠以首席信息官(CIO)的头衔,当然这样准CIO要想成为真正的CIO除了自身要具备一定的实力以外,组织保障是不可或缺的条件。我国的信息中心和准CIO们往往是临时性的,而且也缺少相应的调配企业资源和权利,这就严重地制约了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试想在一个信息化部门可有可无的企业中,其信息化水平一定高不到哪里去。为了保障企业发展战略得以顺利实施,建立稳定的企业信息化组织机构势在必行,也显得尤为重要,我国企业信息化的成功实践案例也能说明这一点。因此,在测评企业信息化水平时,是否建立了有效的信息组织机构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指标。
  3.3信息技术的投入产出绩效
  提高生产效率是所有企业进行信息化的目标之一。企业在其信息化的不同阶段,信息技术投入引起的产出效率往往是不同的。在信息化的初级阶段,企业往往关注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如投资建立企业的通信网络和进行企业信息的标准化工作等。这些工作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本身不会有回报。这正如联合服务汽车协会(usnA)高级副总裁兼CIO唐纳德·R·沃克(Donaldft. Walker)所说的“在信息基础架构用于商业化应用之前,不会有投资回报”图。在信息化的中高级阶段,企业才会从信息技术的投资中得到应用的回报。这也可以从美国学者在20世纪80-90年代中期从实证研究发现信息技术投资存在生产率悖论(pm_ductivity paradox),而90年代中后期至今又发现悖论不存在的事实中得到证明叫。因此,加强对信息技术投资产出绩效的考评也应该成为衡量一个企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这一点已经引起了我国理论界的重视。

  3.4信息化的墓础标准建设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除了架设通信网络和开发应用信息系统以外,还有相应的一些信息化基础标准工作必须同时完成。这些标准不仅包括有关信息化方面的政策、制度和标准,也包括企业管理、员工操作和质量等方面的标准化。例如,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在上马ERP系统之前,就已经通过IS09001质量认证、中国轮胎认证委员会认证、美国交通部DOT认证、欧共体EOE认证等认证过程,提高了企业信息标准化工作。这些工作为该公司顺利ERP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5业务流程皿组、组织结构变革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除了包含架设一个通信网络和开发一套信息系统这种大家熟知的概念以外,还牵涉到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和决策权结构等众多方面的变革。企业的信息化与业务流程重组以及组织结构变革之间是一种互动性的关系。因为,信息化要求打破企业传统的基于劳动分工理论建立起来的业务流程,建立面向客户需求的新业务流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会引起组织职能的重新分工和组织结构的变革。因此,信息技术被称为业务流程重组和组织变.革的“使能器(enabler) "。另一方面,只有经过重组后的合理的新业务流程才能使得信息技术发挥最大的效用。我国很多企业实施ERP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传统业务流程与ERP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念相冲突。因此,测评企业信息化水平时,如果把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是否重组了其传统的业务流程和组织决策权结构作为指标之一,就能得到更为准确的结论。
  3.6倍息安全和信息伦理道德
  信息安全和信息的伦理道德问题是近年来逐步凸现出来的一种社会间题。信息安全包括信息的存储安全和信息传输的安全。现在很多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和电子商务网站。企业为.了保证局域网免受非法的网络攻击,可以从两方面保证信息的安全。在技术层面上,企业可以建立良好的防火墙系统和必要的数据备份机制;在管理层面上,企业必须建立良好的信息安全保证制度,以避免人为的失误造成的信息破坏。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管理层面的措施,都不能百分之百地保证企业信息的安全性,在这种情况下,提高企业员工的信息伦理就成为很重要的补充措施。信息的伦理问题是国际上信息经济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主要研究从业人员是否有浪费和失误、计算机犯罪的类型和影响及其防范措施、个人隐私权和知识产权问题等。无论是信息安全问题也好,伦理道德问题也罢,都要求企业建立一种良好的信息文化。很明显,如果一个企业的信息安全防范措施得当并且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员工,那么其信息化进程将会顺利地进行,所以信息安全和信息的伦理道德问题从长期来看必然成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的标准之一。
  4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的框架模型 快速论文发表网
  根据上面的论述,我们建立如下图1所示的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框架模型。
   在这个框架模型中,

企业信息化水平可以通过IT战略、IT资源、IT应用和IT绩效四个方面的指标进行衡量,四个指标又进一步分为若干个子指标,子指.标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只是限于篇幅的原因,我们没有细分出第三层的子指标。该理论框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每一层指标都应赋予一定的权重,权重的比例分配将影响一个企业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因此可以应用多种方法,如专家打分法来确定权重。
  5结语与展望
    本文只是从理论上讨论了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过程中的几个容易被忽视的方面,并没有对其他的信息化水平测评方法予以否认,这可以从文中第四部分的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框架中得到印证。基于这种理论框架,如何建立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测评指标体系,以及如何应用于指导现实中的企业信息化过程,将是本文未来的研究方向。

TAG: 计算机 企业信息化 相互作用 信息技术 学术界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文发表与咨询

论文发表 写作指导 职称论文 毕业论文 客服联系方式:
投稿信箱:lunww@126.com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5782530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2534308
联系电话:18262951856
点击进入支付宝支付(支付宝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财付通支付(财付通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支付方式---->>>>

论文发表 诚信说明

论文发表 论文投稿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