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安妮 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南昌 330045
涂建平 抚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西抚州 344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人数迅速增加,“就业难”已普遍存在。本文就过度教育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进行了浅入分析,并运用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筛选假设理论对毕业生过度教育的成因进行探究,最后从政府、高校、企业、个人四个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过度教育;大学生就业;结构失衡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逐渐引起各界的关注。2013 年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上,教育部副部长杜玉称,“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 万人,比去年增加19 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而人才市场的招聘岗位并为增加,反而下降。如此高速增长的毕业生供给人数与社会工作岗位需求量降低之间存在的矛盾就造成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式。我国是否出现了过度教育?分析过度教育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和造成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思路,对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实现高等教育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过度教育内涵及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
1. 过度教育的内涵
美国人弗里曼(Freeman•R)在1976 年名为《过度教育的美国人》的书中提到了过度教育的概念。他认为20 世纪70 年代以来美国教育收益率下降主要原因就在于“过度教育”。简单的说,过度教育可归纳为两层意思,一是教育供过于求,二是个人获得的教育水平超过了现有的职业需要。
2. 过度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
就目前来看,过度教育已让我国大学生就业中的各种问题暴露出来。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很多大学生在毕业数年里都处于待业状态,有些大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就业,便选择了比自身学历要求更低或者与自身专业不相关的岗位。过度教育对大学的影响具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1)毕业生数量多,就业压力大
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人数的扩招,高校的毕业生数量猛增。在1998 年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还比较小,基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 实际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计划指出2000 年高等教育入学率需升至11% 左右, 2010 年则升至15%。据统计显示,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从2003 年的212 万, 到2013 年的699 万,短短的十年中增加了近230%。
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超过多国而跃居世界首位的同时,中国GDP 的增长远不及毕业生人数增加的速度,高校毕业生需要的就业机会与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不想匹配,这就造成了当前中国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许多大学生面临先就业,再择业的境况。
(2)高能低就,大材小用
在目前的就业环境中,许多受过中级教育的受雇者就可以胜任的工作都雇佣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去从事。据西安晚报报道, 哈尔滨市招聘357 名清洁工,而报名人数近万,其中约3000 为本科生,25 人为统招硕士研究生。2006 年对北京的501 家企事业单位进行抽样数据调查,结果显示员工学历今年来普遍提升。2001 年企事业单位中员工大部分为本专科生,在2006 年专科生比例大幅下降,取而代之的是研究生比例迅速升高。高学历者选择一些职业技能要求低的职位正是高能低就的体现,而如果高学历者不能接受相对低级的工作,又造成了知识失业。
(3)被迫继续深造
近年来,考研成了热点。据统计,我国研究生报考人数已连续九年达到了百万人以上,3013 年更是突破历史新高,达到180 万人。按理来说,研究生人数增加是全社会素质提高,科研力量逐渐壮大的表现,但当前我国出现这样的现状却值得反思。据访问,有很大一部分考生考研主要是为了能在未来获得一份较理想的工作,而并非喜欢研究本专业的知识。
二、过度教育形成的原因
我国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教育深化比例逐年递增,过度教育现象的发生并非教育总量过剩而是教育结构性失衡,即过度教育与教育不足现象同时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加剧了两者之间的矛盾。就我国来说,过度教育形成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我国劳动力市场吸纳能力不足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产业结构上将长期以农业、制造业为主,对制造业技术工人需求量比较大,相反对高学历、高科技水平的劳动者需求较少。市场分割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一现象。由新结构主义科学家皮奥里(MichaelJ。Piore,1970)提出的双元结构论是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代表,它将劳动力市场分为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一级市场工资高、条件好,二级市场反之。我国的社会结构就决定了一级市场的就业岗位少,许多高学历者在一级市场缺少就业机会,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了二级市场,受过的高等教育并不能使其收入增加,反而加大了知识的贬值, 这就造成了过度教育现象。
2. 学校教育规模迅速增加,经济结构快速调整,教育结构性失衡
2002 年我国进入了国际上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数量、校内专业数量增多,招生人数猛增。然而在高校毕业生的供给量与社会需求量极度不匹配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关注到,我国的教育过度现象背后其实是结构性失衡。结构失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地域性失衡,我国经济社会的不均衡发展让城乡二元结构更加凸显。西部地区、农村经济水平落后,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时更倾向于东部沿海地区或是城市。这就造成了东部地区、城市的人力资源过剩,而西部地区、农村的人才稀缺。其次是学科和专业结构失衡,学科结构和专业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从表1 我们可以看到2011 年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的就业率都在85% 以上,社会需求量大;而法学、教育学的就业率都低于80%,需求量相对较小。那么对于社会需求小,而学生毕业人数相对较多的专业教育过度的问题就比较严重。
表1 2011 年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
资料来源: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2011 年> 才智 /93 创新教育 Innovation Education
3. 用人单位对学历的需求
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企业对员工水平的要求,提薪或升职都受学历的制约。尽管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学历与能力并不挂钩, 但学历就是进入企业的“敲门砖”。在实际生活中,用人单位在不认识你或者不了解求职者的能力之前,学历可以作为衡量的首要标准。特别是公务员、事业单位的考试中,都对学历有一定的要求。如果没有学历,报考只是空想。筛选假设理论将教育作为一种“信号”用于了解求职者的能力,将教育收入水平与工资收入看做是正比的关系。在这样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下,同样能够催生过度教育。
4. 个人教育盲目投资
就教育投资者自身而言,受教育程度是他们面对未来发展, 进行人力资本储备的一种方式。西奥多•W• 舒尔茨(Thodore W.Schults)被公认为人力资本理论的构建者。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可以促使经济增长,提高个人收入水平,而教育可以提高个人的知识、技能,继而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加个人的收入,即更高水平的教育意味着更高的收入。教育是一种消费行为,更是一种投资行为。现在的考研热就是很好的证明。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的数据统计,2003 年考研报名人数为79.7 万人,2007 年增加到128.2 万人,2013 年报考人数再创新高达到
表二:2002—2013 年考研报考人数统计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考研频道 2013 年
176 万人。这样的增长速度反应出来的不仅是大学毕业生基数的增加,更甚者体现出的是大学生为了在未来找到更加理想的工作而无奈地选择继续深造,进行教育储备。很多学生在刚进入大学就开始计划考研,他们认为更高的学历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政策与建议
1. 政府加强调控
首先,国家是社会经济活动的调控者,对人力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国家要注重经济的发展,为劳动力市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其次,要降低局部性的过度教育,就必须由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对高校进行招生指导,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有节奏的扩大高校的招生规模。再次,建立有效的就业信息共享平台。政府可以建立完善的中介体制,以确保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间的匹配。最后,建立必要的教育过度预警机制,判断过度教育的程度,能减少“高知低就”、“学非所用”和对自身教育盲目投入等现象。
2. 学校进行调整
作为人才培养主体的高等院校在接受国家相关政策引导的同时,应当科学机动的对人力资本市场进行有效预测,有针对性的培养劳动力市场所需的人才。首先学校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与课程的设置,使人力资本在劳动力市场上达到最优化。其次,高校还可以革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人才的实际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主要涉及职业院校,在本科人才的培养当面, 一些专业同样可以实行校企合作。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有效沟通,增加两者间的交流互助,达到双赢。最后,学校同样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
3. 企业更新理念
全国人大代表、湘潭大学校长罗和安表示,过分看中第一学历有悖于教育公平原则与就业机会公平原则。用人单位应该弱化对求职者学历的要求,更加强调工作能力,并且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职业需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减少对人才的浪费。在许多工作岗位上,企业应该放低对高学历的限制,不能一概而论。用人单位可以加强与学校之间的合作,让学生深入企业实习,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让其更好、更快的适应职场。
4. 个人转变观念
大学毕业生在面临就业时,应当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学校的帮助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职业生涯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在就业难的情况下,可选择二三线城市、小企业就业,以增加自身的就业机会。大学生也可以响应国家的号召,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并且大学生在学校应努力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投入社会进行实践。不管是进入企业实习还是做各类兼职都能很好的锻炼自己,增加与外界接触机会,提高自身抵抗劳动市场风险的能力。对于是否深造也要理性看待,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需求来决定,不能盲目从众。
四、结语
本文就过度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总结如下:首先中国确实局部性的存在过度教育的问题,并且过度教育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主要原因;其次形成过度教育问题是由国家、学校、企业与个人的基本现状共同决定的;最后解决教育过度问题必须依赖国家具体政策、学校革新、企业与个人转变观念共同完成。
参考文献:
[1] 胥秋. 从过度教育现象看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失衡[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 年1 月:10-13.
[2] 王启万, 王峰. 过度教育对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9.
[3] 肖鹏燕, 王飞鹏, 肖红梅. 过度教育问题研究综述[J].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3:106-110.
[4] 缪宇环. 我国过度教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究[J].2013,7.
作者简介:
涂安妮,(1990-),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生;涂建平(1963-),男,江西南昌人,抚州职业技术学院。> 才智 /94 创新教育 Innovation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