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校舞蹈理论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是一个由教师占主导多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模式,增进师生情感互动,培养学生正确的舞蹈理论认知态度与学习方法,培养其审美意志,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 关键词】舞蹈理论;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J712 【文献标识码】A
一、学习兴趣在舞蹈理论教学中的重要性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研究表明,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近几年,舞蹈艺术特长生越来越多地被当作高中生考入大学的“捷径”,尤其是普通本科高校中的舞蹈专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舞蹈艺术的认知和驾驭力不从心。只是为了在舞蹈技能统考中过关而被迫产生“兴趣”,他们不仅对舞蹈技能没有丰富和全面的认知,而且对舞蹈的基本理论一无所知。这种现状对高校舞蹈理论教学的推进和实施带来了阻碍。即使是舞蹈基础较好的学生,更多的也只是对舞蹈技能的擅长与喜爱,“重技能、轻理论”的观念依旧普遍存在,同时当下舞蹈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对其缺乏学习兴趣在所难免,这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对学生艺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动机,在高校舞蹈理论教学中至关重要。
二、高校舞蹈理论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
当下,囿于舞蹈理论教学研究相对滞后及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等,大多数高校的舞蹈理论教学依然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而,一般的舞蹈理论教材偏重学术性,较为枯燥,如果教师不能够融会贯通,不注重利用舞蹈作品和舞蹈案例生动地解读其中的理论知识,缺乏足够的舞蹈理论教学技巧和丰富的舞蹈理论教学经验,便会让学生逐渐丧失对舞蹈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氛围生硬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舞蹈理论课的课堂氛围通常较为严肃,教学手段较为生硬,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与教学节奏,按部就班地把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用叙述法与讲解法的授课方式传递给学生,而缺少了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缺乏对学生感受与反馈的了解,导致难以调动积极的课堂氛围,也不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三)舞蹈理论认知不足
学生对舞蹈理论课程不够重视,是普通高校舞蹈理论教学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这种现象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设置及教师引导等都有密切关系。其次,缺乏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也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进而影响学习兴趣。众所周知,当一个人擅长做某件事或者在某件事上做出成绩时,会提高他对这件事的兴趣。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课上能够较好地理解教学,但考试成绩却不理想,这主要因为没有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会极大地削减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高校舞蹈理论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与建议
(一)创新教学模式,互动教学方法
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势在必行。运用丰富生动的课堂导入。可以利用某个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且令学生感兴趣的“中介”开始教学,比如一个舞蹈电影、歌剧、舞剧等片段。可从分析某个舞蹈电影(或歌剧、舞剧)中的舞蹈呈现来引申到本节课所教专业知识点。此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提高学习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引导学生自主教学。以《中外舞蹈史》为例,在课程第二学期的后半阶段,进行学生自主教学的尝试。将某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讲授教学内容中的一小节,合理分工,要求学生自己备课,分析教材,制作PPT课件,选择相关影像资料,并在讲台上组织语言讲出来。教师随后作出点评与补充。此项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对《中外舞蹈史》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综合课程”理念,丰富教学内容
所谓“综合课程”是指将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各门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力求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强调不同学科的相互整合,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