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194次
时间:2018年10月31日 14:47
摘要:目的:研究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腺样体切除术联合鼓膜置管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本院接收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将68例患儿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34例/组。一组(对照组)实施鼓膜置管术,另一组(观察组)采取究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腺样体切除术联合鼓膜置管术。将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94.12%)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94%)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泌性中耳炎患儿采用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腺样体切除术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安全有效。
关键词:儿童分泌性中耳炎;鼻内镜;低温等离子腺样体切除术;鼓膜置管术
中图分类号:R76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837(2018)06-0087-02
分泌性中耳炎是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以中耳积液、耳鸣、听力下降为主要临床症状,在儿童时期的发病率较高,若未采取及时治疗或者是治疗不当会导致儿童出现听力障碍和言语发育不良,为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择取我院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68例开展本次研究,其中34例实施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腺样体切除术联合鼓膜置管术,观察其应用效果,正文详细内容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研究对象:本院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68例,病例选取时间: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观察组。
观察组(n=34):20例(33耳)男,14例(20耳)女;年龄范围:以3岁为下限值,以12岁为上限值,年龄平均值(7.14±1.17)岁。病程范围:4个月至18个月,病程均值为(10.05±3.71)个月。听阈值为(40.22±6.58)dB。
对照组(n=34):22例(35耳)男,12例(18耳)女;年龄范围:以4岁为下限值,以12岁为上限值,年龄平均值(7.20±1.24)岁。病程范围:5个月至19个月,病程均值为(10.11±3.80)个月。听阈值为(40.25±6.61)dB。
对照组及观察组研究对象之间对比一般资料的差距微小(P>0.05),具有科学对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接受鼓膜置管术治疗,方法:行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在鼓膜前下方放置耳内窥镜(直径为0.27cm),安装鼓膜通气管及穿刺针,并进行穿刺,顺着鼓膜穿刺针方向放入膝状镊子于鼓膜通气管中,膝状镊子的两端分别处于鼓膜中、鼓膜表面,进行固定处理,使用吸引器将积液清除,针对积液黏稠的情况,注射α-糜蛋白酶注射剂和地塞米松注射液于鼓室内,之后再吸除积液。
在完成鼓膜置管术后,观察组再进行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腺样体切除术,具体方法:将细导管插入鼻部,从口腔部位导出,充分暴露鼻咽部位,在鼻内镜直视下使用低温等离子消融腺样体组织,消融深度持平于咽部后壁,注意操作过程中防止对咽口、双侧圆枕造成损伤,术后使用低温等离子止血。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治疗疗效,判定标准:①痊愈标准:临床症状消失且语频听力、鼓膜均恢复正常;②显效标准:同治疗前相比,临床症状改善明显,语频听力、鼓膜状态均有改善;③无效标准: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鼓膜内陷,活动度差。计算临床总有效率(1-无效概率)。
统计两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术后出现的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12%,明显比对照组数据更高(P<0.05)。观察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中仅出现1例(2.94%)流脓情况;对照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3.53%,包括流脓3例、中耳感染5例。两组之间对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是前一组更低(P<0.05)。
3 讨论
儿童是分泌性中耳炎的高发群体[1],会严重损伤儿童的听力[2]。由于小儿耳道管腔较短且直径大,其平行于咽鼓管,咽部被感染后会向鼓室扩散,从而导致了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
鼓膜置管术在该病治疗中较为常用,该术式能够起到临时性咽鼓管的作用,可改善咽鼓管功能,单纯的鼓膜置管术容易损伤鼓室、外耳道、鼓膜解剖结构[3],而使用耳内窥镜能够扩大手术视野,减少损伤。在该术式的基础上加用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腺样体切除术,具有手术视野开阔、术野清晰等特点,术中不会损伤周围组织[4],不会累及深层组织,且低温等离子对腺样体进行消融的同时还可起到止血作用,能够彻底切除病灶,不易残留且疼痛轻,有助于患儿咽鼓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