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论文发表 >> 论文下载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语文阅读教学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思考

浏览113次 时间:2011年11月03日 16:16

语文阅读教学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思考

    李阿妮

 

教师论文发表 教学论文发表 数学论文发表 教师职称论文发表 教育教学论文发表 教育论文发表网

摘要:但在语文实际阅读教学中,老师诸多限制,学生画地为牢,忽略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思考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阅读教学  学生创新思维

 

“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这是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定位之一。语文学科的教学,由于学科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但在语文实际阅读教学中,老师诸多限制,学生画地为牢,忽略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思考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仅就本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谈几点个人浅见。

一、引导学生感性领悟文章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一般是从文章结构入手解析范文,从积累语文知识入手整理范文所提供的内容要点和零碎的语文知识点。比如我们《教学参考书》中“参考”内容的格式几乎千篇一律: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结构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修辞方法、练习答案等。这种用“生理解剖学”的方法和以获得“生理解剖”结果为认知目标的教学,给我们带来的直接影响是:课文阅读时,活生生的艺术形象不见了,丰富真切的个人感受消失了,剩下的多是支离破碎的“尸体解剖”。

叶圣陶先生曾痛切地指出,国文教学仅仅等于逐句讲解的时候,便什么都谈不到了。逐句讲解既不足以培养欣赏文学能力,也不足以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因此,读书不能仅仅停留于文义的理解上,要多感性领悟,少理性分析,多直觉认知,少条分缕析,贵在“自得”。在学生初知课文文义的基础上,应当鼓励他们通过阅读和独立思考,“见仁见智”地从文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番特殊感觉。只有这样,“千万个学生眼中,才会有千万个不同的艺术形象。”而这样得来的阅读收获,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学生终生受益难忘。

二、引导学生对艺术形象进行多元思考

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把艺术形象比喻成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形诸文字的东西是看得见的“八分之一”,而作品隐藏的内容则如同冰山下的“八分之七”。这就是所谓的想象大于形象。换句话说,文字总是能提供比其形象更多的意蕴。因此在进行艺术形象分析时,教师应尽量撤去定格好了的框框,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再想象、再创作的空间,努力启发,精心点拨,巧妙引导,放手让他们讨论争鸣。比如对于《鸿门宴》中项羽为撇清关系,抛出告密的曹无伤这一情节,我们通常对项羽持否定态度,认为他偏听偏信,过于鲁莽。但是否也可以引导学生作这样的思考:项羽不假思索地把自动送上门的刘营间谍告诉刘邦,他的身上不也有着大丈夫光明磊落、不齿小人行径的胸怀与气魄吗?

三、引导学生对文章空白进行大胆想象

潘纪平认为“任何文学作品都具有未定性,作品意义的实现要靠读者通过阅读使之具体化,即以读者的感觉和知觉经验将作品中的空白处填充起来,使作品的未定性得以确定,最终实现作品的价值。”“空白”指的是作品已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我们阅读的每一篇文章,均包含无数的未定之处——空白,无论有多少细节的陈述,也消弥不了其中的未定点,它需要读者的想象去填补。

这样的“空白”有很多。如《项链》中,玛蒂尔德辛苦十年后,青春已逝,美丽不再,却发现项链是假的时,她心里是怎样一种复杂的感情,又将以怎样的心态面对今后的人生?又如《祝福》中,祥林嫂“老”去前夜,回想自己坎坷卑微的一生,她会说些什么,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和动作?……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学生在填补这些“空白”的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收获。

四、引导学生对模式化阅读进行大胆质疑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我们的很多学生,长期受定向思维的影响,迷信老师,迷信书本,亦步亦趋,拾人牙慧,不敢越雷池一步,提不出或不敢提与之不同的新见解、新思路。教师有必要帮助他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鼓励他们另辟蹊径,大胆质疑。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在分析蔺相如这一形象时,同学们纷纷回答“机智勇敢”“能言善变”“先公后私”等等,这些答案都是我在解析课文时讲过的。这时有个学生却冒出一句:“他是一个无赖。”“为什么?”我问。同学们也都好奇地盯着他。“他一面答应秦王斋戒以后就献上和氏璧,一面暗地派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另外,他还动不动就以死相逼。”这一回答是我始料未及的,恰好说明学生思维的创新。面对此类观点,教师不应轻易地否定学生,首先要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给予肯定、赞赏,然后以一种客观的态度鼓励学生谈谈他如此看法的理由,并尽量放手让学生展开讨论、解决问题,最老师进行理性引导。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新思维是个极大的宝藏,等待着我们的开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时时处处都让学生充满着活力和动力,引导他们在阅读和思考中做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作者单位:山东省胶州市职业教育中心


TAG: 创新思维 教学 语文 阅读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文发表与咨询

论文发表 写作指导 职称论文 毕业论文 客服联系方式:
投稿信箱:lunww@126.com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5782530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2534308
联系电话:18262951856
点击进入支付宝支付(支付宝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财付通支付(财付通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支付方式---->>>>

论文发表 诚信说明

论文发表 论文投稿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