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的力量
浏览129次
时间:2014年11月20日 16:19
钱 盈(浙江省温州中学 浙江)(接上页)实学生在中学阶段对异性的好感非常正常,班主任不能在男女学生的频繁接触中轻易去判断是谈恋爱,而应与学生细细分析早恋利弊,争取减少对学业的影响,尽力完善人格。处在萌芽阶段状态的就“掐死”为好,不能断交就加以节制,认识清楚就避免接触,一般我都和学生共同探讨,少告诉家长,不对外宣扬,尽力和平解决。因此,给予关注,给予重视,多方引导,以心交心,是解决学生棘手问题的最佳途径。二、严而有方,爱而有法班主任工作中,光有“和蔼”“可亲”“宽容”……是不够的,严之有方,爱而有法,体现了对班级要进行科学管理,在班级管理中,一个好的班级规章制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规则意识、公平意识、平等意识等,也就是说,制度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约束、控制的工具,还应具有教育功能。一般情况下,班主任往往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经验去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其实,这是一种消极的制度建设,它侧重的是对学生的控制、约束和惩罚。由于学生在制度建设的过程中,没有获得语言、思想的表达权,因而也就难以保证该制度能得到全班学生的心理认同,这不仅不能树立班主任的权威,而且也不能培养学生遵守班级规章的自觉意识。我的具体做法是:建立班级弹性惩戒单:(1)全班在入学之初,我就组织全班学生讨论学习塘市初级中学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召开" 假如我是班主任" 主题班会,师生共同协商,共建班级规章制度;(3)制定好的班级规章制度根据实行情况可以进行修改,完善(4)对于违反班规的有以下惩戒形式:①说明情况,向大家公开道歉,争取同学们的原谅②写一份呼吁同学们认真读书学习的倡议书,张贴宣传③完成一份违纪说明书,并在班中宣读④为同学们唱首歌,活跃一下班级气氛⑤到操场跑步5 圈,强化认识。这样制定的班级规章制度渗透了学生的愿望,增强了学生的班级心理凝聚力。事实证明,师生共建班级规章制度,让学生在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获得体验(尤其是心理认同)、受到教育,将大大发挥管理制度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遵守班级规章的自觉意识。对学生的教育,既要严,又要爱,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它们并不矛盾冲突,并不孤立地存在和实施,而是辩证统一的。我想,“严”和“爱”将是我们教育学生的永恒的主题。严与爱的和谐统一,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情感赢得情感,把握好严与爱的度,做到“半糖主义“!· 56 ·教育管理研究2014年 第12期读写算那么,当下班主任角色应如何转换呢?我认为,应该从内部和外部因素给学生更佳的成长条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在观念上有转变。一、从班级管理的集权者转变成学生精神的关怀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课改是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这里的发展指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主要表现是学生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而学校教育总是在人的一定的情绪和情感状态下进行的,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工作中首先要重视学生的精神世界。“教育首先是一种保护。”中国著名教育专家朱小蔓教授认为:现在的班主任似乎有这样的工作范围,就是精神关怀的工作。教育家魏书生也说,“班主任……重要的是关心学生的精神世界。”班主任的身份、班主任的工作、班主任的职能显然和学生的精神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因此,新课改下的班主任首先应是学生精神的关怀者。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学生得到信息的渠道已不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整个社会都是学生的信息源。因此,班主任的“先知先觉”的绝对权威地位不复存在。作为班主任就必须成为学生的朋友、参谋,而不是也不可能再是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的“传道士”。然而,从另一方面讲,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经常出现心理障碍。据调查表明,当今不少学生有心理疾病。然而传统班主任职责中很容易忽略这一点。在新课改过程中,班主任必须意识到心理健康是学生智力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帮助学生拥有健全的心理,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需要班主任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二、班主任要从“管理者”转变为“指导者”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班级工作的教师”。班主任的角色经常被窄化为“管理者”。那么,班主任如何才能从“管理者”转变为真正的“指导者”、全面有效地履行其指导职能呢。第一要确立面向全体学生和实施主体教育的核心观念。虽然在现实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下,班级规模过大、管理头绪过多、工作任务过重、论分排队的压力不减诸种因素,依然是困扰大多数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难题,是难以对班级教育与管理工作进行实质性调整的客观原因,但这并未阻滞班主任教师在思想意识和教育观念上的自我提高与自我更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整体环境下,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主体教育,正是班主任教师由管理者转向指导者首先应当确立的基本观念。第二要养成关爱、公正诸种品质,建立关爱——公正的教育模式。无论是教育经典的阐释,还是莘莘学子的褒扬,都无不以关爱、公正诸种品质来说明教师的良好素质,称道教师的人格魅力。第三要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主体互动,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学生的自主发展,有赖于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和发挥;而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和发挥,则有赖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主体互动,即双方通过真实的交往(与角色扮演式的交往相对应)过程而产生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第四要把握人际沟通与互动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指导工作的艺术性。真正的指导必须建立在有效的人际沟通与互动基础之上,班级指导自然也不例外。在班级指导中,班主任要尽可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感受他们的处境,体会他们的心情,由此而理解他们的态度、情感和观念,分析他们如此表现的原因,以及预测他们在某些状态下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方式,从而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三、班主任要从“主角”转变为“配角”班主任为了管好班中的事务工作,要先培养好班干部,再让班干部带领全班同学扮好他们的“主角”,让他们去做该做的事情:例如,轮值打扫校园时,就让班干部分工组织,同学们很有效率地完成了打扫校园的工作;每次的班级墙报工作,放手让他们出版;班际球赛、拔河活动、学雷锋活动……都由他们去组织,去开展,坚持让他们去唱好“主角”,班主任只是在一旁适当给他们一些帮助、建议,做好“配角”。所以,班主任要做好自己的该扮的角色——“配角”,不要争当“主角”,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四、班主任要从“训斥者”转变为“鼓励者”学生是教师的上帝。当学生有了过失或者是成绩考得不理想,班主任不能急躁甚至暴跳,要引导他们认识到问题出在哪里,鼓励他们努力找出差距,加倍努力学习。其实哪个学生不希望自己的成绩能够出类拔萃,可是有些同学总是事与愿违。比如说某同学性格比较孤僻,平时沉默寡言,不想与别人交流,而且学习成绩也不理想,班主任就要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找其谈话,找到他不想学习的原因,逐步帮助他找出学得好的原因,学得差的原因,最终才能激发他的学习兴趣,等等。因此,“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这句话一点也不错,班主任应该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许多优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鼓励、激励学生成才。俗话说: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教师要把学生真正当成人,当成正在学习承做社会人的人,当成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走向自觉的学习主体、当成正在学习选择、学习提高社会责任的未来的国家的主人。发展只能是他们的主动行为,没有个性就没有发展。每个学生都有某些方面的优势和爱好,珍惜这些特点,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承认学生的智力差异,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五、班主任要从“权威者”转变为“对话者”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拥有绝对权威,学生对班主任必须绝对服从。权威型班主任培养出来的学生固然守纪、顺从,但他们亦步亦趋,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缺乏主动性、创造性,更谈不上具备时代所要求的创新精神。时代呼唤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班主任抛弃原来绝对权威的角色形象,代之以“对话者”角色出现,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关系,不断提高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自主性与参与程度,树立起新时代“生活导师”的形象。班主任要经常关心过问学生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采取有效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引导他们全面发展,真正成长为道德优秀、知智卓绝、体魄强健、美感丰富的一流人才。【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班主任角色日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如: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是班级管理的集权者,是学生犯错后感到害怕的“敌人”,或者充当保姆型班主任,成天跟着学生屁股转;要么充当警察角色,经常在盯着后进学生,一旦发现毛病就进行笔录,找有力证据……这些显然不适应新课程教育,班主任在课程改革中必然要转换自身的角色才能与之相适应。